-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背景助读
基础梳理
4.明句式
(1)足相蹑于其门 介词结构后置句
(2)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句
(3)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省略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一】 赏析文章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第一件 以绢为袜——恬淡狂放,淡泊名利。
第二件 绢画玩笑——造诣高深,无拘率直。
第三件 诗戏太守——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其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和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二】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
1.文章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是肯定了文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道理和思想。二是肯定了文与可画技的精妙高超,表达了对表兄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三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懂得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文与可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2.这篇“记”和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记”(如《桃花源记》等)相比,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本文虽然是“记”,题材上为写人的散文,但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和说理。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2)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信笔写出,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评价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这两小节文字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参考答案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文与可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一见到文与可的《筼筜谷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与失声痛哭两个动作,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的醉人,“悲”的痛心。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形散神聚,气脉中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充分体现了苏轼小品文的特点。
全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环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来展开文章: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筼筜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两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这篇散文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三) 边 城.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九) 说“木叶”.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七) 陈 情 表.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五) 滕王阁序.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六) 逍 遥 游.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八) 咬文嚼字.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十二) 作为生物的社会.doc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学习课时30分钟练(十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doc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6.4 项脊轩志.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6.5 游沙湖 苦斋记.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单元知能整合2.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单元知能整合5.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单元知能整合6.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单元知能整合3.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单元知能整合4.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10 谈中国诗.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ppt
- 2017年全优指导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12 作为生物的社会.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