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2.2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pptVIP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2.2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2.2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1)故尝试论之 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试验。 (2)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 古义:所有用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古义:不能行窃。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4)为之权衡以称之 古义:秤锤,秤杆。今义:比喻衡量,考虑。 (5)灭文章,散五采 古义:文辞,文饰。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6)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古义:圆规和角尺。今义: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5.析活用 (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苟为后义而先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4)则必摄缄縢、固扃钅矞(形容词作动词,加固) (5)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 (6)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7)则是重利盗跖也(形容词作动词,增益) (8)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形容词作名词,视觉) (9)胶离朱之目(名词作动词,粘住) (10)非所以明天下也(形容词作动词,明示)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6.明句式 (1)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 (3)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句) (4)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判断句) (5)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6)彼窃钩者诛(被动句) (7)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判断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点评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剖析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较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是一个雄群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译文那些偷窃腰带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杀戮,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存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 点评窃钩者是小偷,诸侯则是大盗,只不过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使其掠夺行径显得格外堂皇而已。曼瑟·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也以小偷为例,说明专制者“仁政”的本质:一个小偷认为他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是微小的,所以会接二连三地流窜作案;但如果一大群小偷聚集在一起,结成匪帮,并垄断了某一区域的掠夺权,他们就不会竭泽焚薮,而是有所控制,给人们以喘息的机会,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 由此看来,儒家的仁义主张以及其所推崇的圣人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帮手,是贪婪的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庄子的这一论断正中儒家的软肋:有德者未必有位,为了实现仁义就只能依靠统治者加以实行,然而统治者却往往利用仁义达成一己之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评价孟子的“义利观”? 提示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胠箧》一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它出现在文章哪一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阐述庄子所主张的“绝圣弃知”的思想。这一观点正式提出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一开头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做法,岂不是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吗?第二段将此结论推广、提升,用反问句的形式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为大盗积聚、准备啊!接下来第三段为了使圣智之法成为大盗的工具的意旨表达得更显豁,文章假设了一段盗跖和他手下的对话,并由此指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