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6.6求 谏.pptVIP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6.6求 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6.6求 谏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分古今 (1)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失当。今义:举动;措施。 (2)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古义:相互对待。今义:遇到,相见。 (3)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析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2)臣下钳口(名词作动词,紧闭)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纂组伤女工(名词作动词,编织精美织物) (5)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6)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5.明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2)言而不用(被动句) (3)则相继以死(谏)(省略句) (4)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反问句) (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 (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点评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这当成心事的,一直想让你们尽心进谏。而你们也需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呢?如果不能接受谏言,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 点评唐太宗从帝王“任情喜怒”导致“天下丧乱”的现象中汲取教训,号召大臣们“尽情极谏”。同时,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皇帝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3.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译文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忤逆犯上。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点评唐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说话语无伦次。由此想到“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因此,他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4.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译文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点评唐太宗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要求: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