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习题:《杜甫诗三首》.docVIP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习题:《杜甫诗三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习题:《杜甫诗三首》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本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当更难得知。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1.注音 王嫱(qiánɡ)  夔州(kuí)  荆门(jīnɡ) 青冢(zhǒnɡ)  万壑(hè)  渚清(zhǔ) 朔漠(shuò)  潦倒(liáo)   琵琶(pí pá) 兼天涌(yǒnɡ) 急暮砧(zhēn) 繁霜鬓(bìn) 浊酒杯(zhuó)          2.写对字形     ◎写法归纳 秋兴八首(其一) (1)寓情于景。 写波涛,由下而上,写云气,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瑟之气充塞在整个巫山巫峡之中。所写的景,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既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这首诗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壮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 (2)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为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强化了抒情的力量,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3)对仗。 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 对偶工整,对比反衬。 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其一生的悲剧。 登  高 (1)各联对仗,形式精雅。 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诗却是各联都对仗,形式精雅,被古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2)风格悲壮。 诗人在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悲情,却给人以超越时空的悲壮之感,这和诗人沉郁的诗歌风格是一致的。其中的景物描写显出了阔大的气势,也显出了诗人心胸的阔大。 ◎写法精讲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微写作训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本课中杜甫在景物描绘中就寄寓了自己深厚的情感。请运用此法描写一段景物,使其染上自己的主观感情。 答案:略 ◎课内素材 他自小所受“奉儒守官”的家庭教育与熏陶,非常关注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