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特根斯坦概要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分别开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许多哲学家认为他是实现现代哲学实现语言学转向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完成这种转向的终结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维也纳最显贵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工业大亨,维特根斯坦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少年时期他和兄弟姐妹一起在家里接受教育。 1903年在奥地利的林茨读中学, 维特根斯坦的同学中还有另一个名人,那就是日后名动天下的阿道夫·希特勒同学。 1906年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柏林-沙罗顿堡工业大学, 1908 年前往英国,在达比郡的格洛索普附近的高空风筝飞行试验站用风筝做实验。 同年秋天,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系注册为研究生,直到1911 年秋天。 这段时间他从事航空学方面的研究,试图制造一种飞机的喷气式发动机。 为从事航空学研究,他开始研究数学,兴趣逐渐转向数理哲学。 1911 年维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访弗雷格,弗雷格建议他到剑桥跟随罗素学习。 维特根斯坦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 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1913年,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留下一大笔遗产。 维特根斯坦把这些遗产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维特根斯坦后来解释了为什么不把这些遗产送给穷人,他不愿意看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于得到这些钱财而变得堕落。 他自己一生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财物、权力和地位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 1913年秋,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在挪威的斯克约顿附近自己建了一个小屋,隐居在那里研究逻辑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奥地利军队。 关于维特根斯坦为什么会选择参加一战,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 据研究,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青年路德维希却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 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在前线服役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哲学笔记。 而这些战时的笔记也就是后来他名动天下的著作《逻辑哲学论》的草稿。 1918年11月,大战接近尾声,维特根斯坦在意大利前线被俘,并被关进了战俘营。 在战俘营中,维特根斯坦继续修订已经成稿的《逻辑哲学论》,同时联系出版事宜。 当时的维特根斯坦籍籍无名,多次遭到出版商拒绝, 出版商一会儿要求名人作出评价,一会儿要求维特根斯坦自付纸张和印刷费用。 维特根斯坦极为恼火,认为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不是正派的行为,“我的工作是写书,而世界必须以正当的方式接纳它。” 至于名人的评价,罗素承担下来了,为此书写了一篇长长的导论, 维特根斯坦读后,坦率告诉罗素,无论是解释的部分还是批评的部分,他都觉得不满。 没有罗素的序言,出版商拒绝出版。 至此维特根斯坦几乎竭尽全力,只好放弃了。 幸好罗素继续托人联系出版事宜,几经拒绝后,在1921年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年鉴》最后一期上,并附有罗素序言的德文译本。 1922年,在罗素的帮助下,此书的德英对照本在英国出版。 《逻辑哲学论》一经出版,在欧洲哲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二战之后,其影响扩展到全球,各种文字的译本纷纷问世,专门的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 然而,这是一部很难理解的著作,许多职业哲学家都不敢声称自己读懂了。 实际上,学术界公认本书是最难理解、也最遭误解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的骇人听闻之处在于,作者声称全部哲学问题已经在这本区区两万字的小书中彻底解决。 显然,维特根斯坦真诚地相信这个判断,因为在本书出版以后,他就告别了哲学研究,直到1928 年。 1920年—1926年,在奥地利南部的山村作小学教师。 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很快,当地的市民和农民就让他感到很沮丧。 当地人也不喜欢他,因为体罚学生的问题,当地人曾把他告上法庭。 对其中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议收养其中一个,不过孩子的父亲坚决拒绝了那个“疯狂的家伙”。 1926年以后,维特根斯坦离开了乡村教师的职位,在一个修道院里作园丁助手。 后来他姐姐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建筑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 而这个建筑又给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建筑师的头衔,据查,1933年—1938年各期维也纳地方志都把维特根斯坦标明为建筑学家。 现在是保加利亚大使馆 在维也纳,维特根斯坦结识了维也纳小组的创始人石里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