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完整版.doc
案例正文: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全面解析
摘要:本案例介绍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的公司概况,及该起收购的环境背景,描述了收购的过程,总结了收购成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后期面临的整合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一个成功的并购,并购协议达成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整合策略,确保方方面面运作的顺畅,才能为并购之后的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品牌新的跨越和腾飞。
关键词:吉利 沃尔沃 收购 整合问题
0 引言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8日21:20,当地时间15:20,瑞典哥德堡,中国自主汽车生产商、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吉利并购沃尔沃这段酝酿已久的“跨国联姻”终于尘埃落定。吉利集团从本次收购中获得了沃尔沃品牌9大系列产品和3个最新车型平台、沃尔沃知识产权和研发人才以及全球的经销商网络和供应商体系。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一,这一场中国民营汽车与国际老汽车品牌之间的收购案,很快被各界描述为汽车行业的“蛇吞象”事件,并引发世界市场的广泛关注。
1. 公司简介
1.1 吉利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330亿元,连续九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七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澳大利亚拥有DSI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已形成年产60万辆整车、60万台发动机、6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集团现有帝豪、全球鹰、英伦等三大品牌30多款整车产品,拥有1.0L-1.8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自动变速器。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沟通、合作、敬业、创新的精神,承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在质量上遵循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时刻对品牌负责,永远让顾客满意的原则。吉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与创新,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快乐人生,吉利相伴。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2 沃尔沃
沃尔沃(Volvo)是拉丁语,意思为“滚滚向前”。公司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在全世界拥有超过19000名员工,在瑞典、比利时、中国和马来西亚设立了生产厂和组装线,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拥有2400多家销售网点,全线车型分成轿车(S系)、商务旅行车(V系)、SUV(XC系)和敞篷车/双门轿跑车(C系)四个系列。目前,全世界约有600万沃尔沃车主。自第一辆沃尔沃汽车下线以来,“沃尔沃”这个品牌已响彻全球八十余载。自始至终,安全、环保和品质都是沃尔沃所恪守的品质核心价值,是沃尔沃对每一个消费者永恒的承诺。
2、收购背景
2.1 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现状
2.1.1 我国汽车工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近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趋势,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均汽车保有量低,现有良好的汽车工业价格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中国政府基本上是零负债,并拥有较大的外汇储备,促使中国现有的基础优势不会影响当前乃至以后汽车业在中国的进程。此时中国经济仍一枝独秀,特别是汽车工业正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给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让中国汽车企业有了获取国外汽车技术和品牌使自己变得国际化,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的机会,自然不能轻易放弃。
2.1.2 我国汽车工业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国际经验表明,汽车强国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积累和学习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人士曾说。日本、韩国等国成为后来兴起的汽车工业大国,无不是从引进技术起步,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已早早下了文件,要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汽车业将要走一段坎坷的路。现阶段,我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仍然在产业链的低端,海外投资设厂与海外收购的经验还不足,贸易与技术壁垒更进一步加大了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2.1.3 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民族汽车工业起步非常晚,此外,行业内的配套体系保护严重,产业政策与法规又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空置和缺席等因素,对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形成了多重瓶颈。这其中有政策、民族心态、市场消费心态、行业配套等多方面的制约。
2.1 政治环境
2.1.1 国际关系
瑞典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号称建设的是民主社会主义。中瑞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