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三 第4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27张ppt.ppt

人教版选修三 第4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27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选修三 第4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课件27张ppt

【资料回放】教材101页 布什说:“我们能结束一个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写下我们两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和一种牢固的和平。” 戈尔巴乔夫说:“在友好关系的新大厦上又加高了一层。”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认为:“白宫的主人今天头戴胜利者的光环骑在马上”,“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头戴的却是殉难者的光环。” ——对1991年7月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的最后一次会晤的评价 1991年苏美领导人(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会晤 (1)美苏之间“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指的是哪一段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敌对的漫长时代是如何结束的? ①美苏之间“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是指1947年冷战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四十余年美苏对峙争霸时期。 ②最后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2)苏联《共青团真理报》为什么这么评价? ①《共青团真理报》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所谓的“新思维”实际上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处于解体的危机中; ②而布什政府以“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推进“和平演变”,从外部促使了苏联的剧变。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苏联国旗 独联体旗帜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的变化 “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4)意识形态措施: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支持反共政党,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2.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 戈尔巴乔夫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缓和:“中导条约” 美苏双边协议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 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4)意识形态措施: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支持反共政党,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2.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 戈尔巴乔夫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此时期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国 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 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 主义,对新中国 的发展壮大感到 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 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 没有放弃 霸权政策 苏 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 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 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全面收缩 美苏争霸过程中的对华关系 特点:苏联战略收缩,美国步步进逼,同时进行相对的有限缓和。 二、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强调“谨慎、考验、渐变”;支持苏联的国内改革;提供经济援助左右苏联改革。 (2)苏联: 经济政治改革;经济下滑;社会动荡 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 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2.过程 (1)东欧剧变 ①原因:苏联放松控制;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②结果:1989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1990德国统一。 二、冷战的结束 1.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