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动力学().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logy 药理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性质:兴奋或抑制。 兴奋:是指药物使机体功能加强。 例如:肾上腺素增加血压 抑制:是指药物使机体功能减弱。 例如:阿司匹林退热;苯巴比妥催眠 (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 局部作用:是药物在用药局部直接发挥的作用。如:氧化锌、硫酸镁、局麻药。 全身作用:是药物在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如口服降压药的作用。 二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它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原因:①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大,②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高。 意义: ①选择性高,活性高,针对性强; ②选择性低,作用广,针对性不强,不良反应多。 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①应尽可能选用选择性高的药物,②有多种病因或病因未明时,可选用选择性较低的药物。如抗生素。 治疗作用:能达到对疾病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有时还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用药时,应尽量发挥药物的作用;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1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凡能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 对症治疗:凡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 举例:(1)用抗菌药杀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传染病,是对因治疗。 (2)用解热镇痛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是对症治疗。 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2 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原因: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 特点:较轻微,为可逆性的功能变化 难以避免,有时可设法纠正 应向病人作以交待,如:阿托品、麻黄碱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 有时也会因病人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而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即出现中毒反应。 如:苯巴比妥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LD50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时,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 很小量即可引起。 致敏源: 药物本身 药物代谢产物 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 Ⅰ型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Ⅱ型溶细胞反应: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如磺胺类药物、氯霉素。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内源性哮喘等。 以上为速发型。 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药热等。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4)继发性反应:由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如伪膜性肠炎、鹅口疮等。 伪膜性肠炎为抗生素疗法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4%。 最容易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实际上所有口服抗生素均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耐药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乘机繁殖,并可产生肠毒素,使结肠粘膜发生坏死和形成伪膜。 伪膜是由纤维素,坏死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构成的。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发生肠穿孔及中毒性休克。 常见症状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腹泻常在抗生素疗程中的第2~9天发生,大便水样或粘液样,可带血液,常排出伪膜。 (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