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枕骨--体表标志 枕外隆突:沿后正中线,“百会”下方枕骨陷向前方处、后上方形成的骨突。 颞骨乳突:耳垂后的骨性凸起。 上项线: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后缘之间弧形向上的骨嵴。 下项线:上项线下方一横指左右,弧形近似的骨嵴。 枕骨--附着的软组织 上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项韧带。 下项线:(单侧由外向内)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上、下项线之间:头半棘肌(深)枕后腱弓(浅)。 枕骨--体表定位 枕大神经:斜方肌上部外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部分。 枕小神经:颞骨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后正中线平行的线,通过上、下项线间的部分。 枕大神经筋膜出口:两个颞骨乳突尖连线与斜方肌上部外缘线交点略偏外,与“天柱”穴接近。 枕后腱弓轴线:枕外隆凸与外耳孔下缘连线。 上项线上的俞穴 枕外隆凸上缘与颞骨乳突间略向上弧线 后正中线--脑户 旁开1 · 3寸--玉枕 旁开2 · 25寸--脑空 颞骨乳突中央--瘈脉 * 传歧黄之道 扬中医之术 融百家所长 汇各派精髓 刃针微创技术简介 田纪钧 刃针微创技术的自定义 源于古九针,以中医学理论为构架、汲取现代诊疗理念,使用创制的专利工具--刃针,强调减压、产生经络信息调节和产生热效应三种主要作用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软组织微创治疗术。简称刃针疗法。 尚天裕教授为刃针疗法一书的题词 寻根问道传统 触类旁通中西 题赠刃针疗法 尚天裕 2001年4月14日 国家认证 2011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基层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并在全国推广。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10个门类93项中医技术(见《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刃针微创技术被认证为“中医微创技术”中的八项之一。 2000年,入选第二批《杏林寻宝》评选,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华医药”栏目播出。 相关中医理论(2) 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皮肤和经脉之间主要由络脉联系,皮部的分区与经脉体表循行部位一致。 经别: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循行在身体较深部位的经脉干线。分出后经躯干、脏腑、头项等处返回。除作为经脉循行的补充经路外,还有加强沟通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联系的作用。 相关中医理论(3) 五行:我国古代哲学理论,是对物质属性与相互关系的概括。用于中医,“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指运动,以说明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 脏腑:脏,指心、肝、脾、肺、肾;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微创技术--刃针技术 刃针技术,是以《灵枢》“解结”的理论为指导,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03普及版)》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灵枢-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减压 皮部减压:皮肤上显现的青或红色小静脉。 筋膜减压:筋膜神经出口(361个是穴位)。 筋膜间隙减压:浅深筋膜间隙(“分肉之间”) 肌肉内减压:慢性无菌性炎症。 关节腔内减压:关节囊被挤压。 骨膜下减压:无菌性骨膜炎。 筋膜神经出口 刃针微创技术的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医学的精华。 适宜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新农合)。 强调九针中毫针以外针具的作用。 强调微创理念(对心理和生理干扰最小)。 中西结合,以中主导;简明扼要,易学难精;患者欢迎,医生接受;无痛微创,安全有效。 适宜在国际上推广使用。 致 痛 病 机 “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两种病机。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灵枢- 周痹》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灵枢- 刺节真邪》 横络:经筋反复劳损,反复结筋而形成的粘连条索。如横行的丝络紧紧地卡压在与其交错的经脉之上,使之不能正常地运行气血,造成上(来者)郁积而下(往者)空虚的病理与症候。 诊 断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 经水第十二》)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灵枢· 周痹第二十七》)”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而取之而下之。” 治 疗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善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