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学]梨

当今世界梨果生产现状 世界上栽培梨的国家有76个,栽培品种分两大类: 产于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的西方梨 产于中国、日本、韩国的东方梨(亚洲梨) 东方梨——多汁脆肉型:中国、日本和韩国 西洋梨——后熟软肉型:美洲、欧洲 中国栽培较多的梨品种多属白梨系统,如鸭梨、酥梨、雪花梨等; 日本和韩国主要是砂梨系统的品种,日本:“三水梨”(幸水、丰水、新水)和二十世纪,韩国:新高,长十郎。 一、起源、演化与传播 1 起源与演化 蒲富慎: 梨属植物起源于新生代中国西部的山岳地带, 演化而分为东方梨系和西方梨系两大系统, 世界栽培梨的三大起源中心:中国中心、中亚中心和西亚中心。 费道罗夫:60个种。高加索地区,24-26种; 中国:14种;欧洲 一、起源、演化与传播 1)中国梨 周秦时代(2500年前) ,已有梨的经济栽培。 后魏,梨品种己相当丰富。(《齐民要术》梨品种:18个) 2)西洋梨 在欧洲原生地,西洋梨栽培始于史前时代。古希腊、罗马 法国:气候最适宜,栽培最早,品种改良也较早。 英国:气候不适,本国品种及比利时品种。 比利时: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宜,栽培稍晚于法国。育种开始于1730年前后,对世界西洋梨的栽培发展贡献较大。 著名梨树育种家哈担旁特(Nicolas Hardnpont,1705-1774)和万梦斯(J. B. Van Mons,1765-1842)培育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品种。 1 分类 目前,对梨属植物种的数量尚未完全确定。 1)柯汉分类:宿萼果组和脱萼组。 2)菊池秋雄分类:真正梨组、小梨组和杂种组。 3)费道罗夫分类:川梨组、真正梨组、木梨组和银梨组等四个组。 1 分类 4)中国学者分类: 1960年,俞德浚:将原产于我国的梨属植物分为14个种。 1993年,蒲富慎:将世界梨属植物的30余种中的28种分为两个系四个种群,即 西方梨系(欧洲种群、北非种群和西亚种群) 东方梨系(东亚群种) 2 重要的种 中国是东方梨的重要原产地之一,种质资源丰富,现已定名的梨属植物有13个种。 世界上栽培的主要梨品种绝大多数属于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四个种。 三、梨砧木资源 榅桲应用最广。西方 国家普遍 用榅桲作梨的砧木。 嫁接梨有矮化、早果、品质好、丰产等优点。 我国的榅桲与西洋梨 亲和性好,新疆梨次之, 白梨较差,砂梨最差。 三、梨砧木资源 朝鲜豆梨、心形梨、日本豆梨、雷格梨、朗吉普梨 中国豆梨:OPR211、TOPR157 美国:US.309 英国:Nein vett 和 Packham’s Triumph 四大梨系统 起源分布:形成于我国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平原、山西以及陕西、甘肃、河南、辽宁部分地区。 适应性:喜干燥冷凉气候,耐寒性比秋子梨弱, 强于砂梨,一般最低温度低于 -25℃发生冻害。对土壤肥水要求严格。 果实特征:一般倒卵圆形或卵圆形,中型果(100~250g),果皮黄绿色,萼片多数脱落。不经后熟即可食用,质脆多汁,石细胞较少,微有香味,较耐贮藏。 代表品种:河北定县鸭梨、赵县雪花梨、山东莱阳茌梨、安徽砀山酥梨、延边苹果梨、辽宁绥中秋白梨、栖霞大香水、黄县长把梨、四川金川鸡腿梨、金花梨、汉源白梨 起源分布:野生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朝鲜等地。 适应性:可耐-37℃低温,个别品种可耐-52℃低温,是梨属植物最抗寒的种。抗酸性土壤、抗砂、抗干旱,耐瘠薄。对土壤和肥水要求不严。温度过高品质不良。对黑星病、火疫病的抵抗力强。抗多种病害。 果实特征:近球形或扁圆形,多为小型果(30~50g),果皮黄绿色,宿萼,多数需经后熟方可食用,甜酸适口,味浓,有郁烈芳香,但质粗,石细胞多,大多不耐贮藏。 代表品种:京白梨、南果梨、大香水、小香水、兰州软儿梨。 诗人王巨洲诗赞香水梨: 陇上果佳味着迷,秋穿金晃压枝低。 待将风雪吹归窖,期得残冰化褐泥。 把口浆囊尽醉吮,放怀画卷著吟题。 舒心润肺神增倍,天下仙酥问软梨。 起源分布:起源于欧洲和亚洲西部。我国栽培百余年历史,目前在华北、西北地区栽培较多。 适应性:喜温凉干燥气候,不抗寒,一般可耐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