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藏羌碉楼建筑历经地震不倒的原因 组图.docVIP

揭秘藏羌碉楼建筑历经地震不倒的原因 组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秘藏羌碉楼建筑历经地震不倒的原因 组图 中国版“比萨斜塔”挺过三次大地震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塔身倾斜3.5米,是世界著名旅游地。而在我国四川马尔康县直波村,也有一座倾斜2.3米的八角碉楼,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碉楼系清乾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近300年,主要作用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站在公路边,可以明显看到山脚处的碉楼往山体方向倾斜(如图)。碉楼倾斜了2.3米,超过了一般建筑倾斜值,不过,比较稳固,暂不会倒塌。碉楼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还有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后,碉楼连一块石块都没有掉落,完好无损。对于碉楼倾斜的原因,当地村民认为可能是水流侵蚀了下面的基石,还可能是碉楼自身地基发生了沉降。 高山里的羌族村寨,如世外的村庄,它们严谨地分布在山坡上,石头与黄泥组合的建筑于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与桃坪羌寨的碉楼一同保留下来的,还有小金沃日官寨碉楼、丹巴中路和甲居碉楼群,以及马尔康松岗直波碉楼等等。高山里的羌族村寨,如世外的村庄,它们严谨地分布在山坡上,石头与黄泥组合的建筑于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生活于此的羌族人家,在山腰的土地上艰辛地播种与收获,日复一日。那堆在房前屋后的金黄色玉米,正是这里自产的生活在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地带的藏、羌民族,被人喻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他们有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他们垒石为室的民居建筑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那些承受了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强烈地震考验,依然顽强矗立着的碉楼,为藏羌古老建筑技艺的精湛做出了形象而有力的注解。 “老刘,我们到北川去看羌族建筑垮没有!”5月13日,始终关注碉楼与藏羌民居的自由撰稿人小尹给我打来电话。如此强烈的地震对这些古老建筑有多大的损害确实引起人们的关注。 碉,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盛行于川西北高原,《后汉书“居山依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之“邛笼”指的就是碉楼。而今,它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大渡河流域主要是嘉绒居住区,分布数量最多也最为著名的是丹巴的碉楼,梭坡乡、中路乡、甲居乡等都分布着精美绝伦的碉楼藏寨群。大渡河以西的雅砻江流域,主要是木雅碉楼与民居。虽然木雅是党项羌的后裔,但他们同嘉绒人一样,在民族融合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受到东进吐蕃的影响,逐渐成为了藏族的方言区,成为藏族的组成部分。唯有岷江流域的羌人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仍以羌为族名,传承着古羌文化。在这次大地震中,羌族的碉楼与民居大多位于龙门山地质断裂带汶川-北川中心断裂带上,因而受损应该最为严重。 碉楼在藏羌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为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而建造的军事防御设施。只是后来碉楼因其防御功能的逐渐丧失,已经衰落,大多成为与民居伴生的建筑,民居用来住人,而碉楼则用来存储粮食、柴草之类。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现在遗存的碉楼多为明清建筑,它们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次地震会不会对它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这些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若倒了一处就少一处,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明载体。 “它们能否逃得过这次8级地震之劫?”当我向多年来对这一建筑样式进行长期而广泛的考察、测绘和专业性研究的西南交通大学季富政教授请教这个问题时,他非常担心:“可能垮完了!”这是5月15日地震发生3天后他的猜测。当时,有媒体采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罗老对大地震中的古建筑不无担心,他说:“这些碉楼,因为需要具备防御功能,故而建造得特别高,有几十米,远看像一根柱子,而且它都是用当地的一些石块层层垒砌而成,方式非常特别。我估计在这样大的地震中,这样的建筑将难以幸免。”在通讯和交通中断的那几个日夜里,这些石砌建筑着实令关注民族文化的人担心。 5月17日,在交通仍没恢复的情况下,决定启程前往汶川灾区,到现场看看真实的情况。第二天清晨,穿山甲越野俱乐部为我们派来了“陆地巡洋舰”,我与成都摄影师朱斌一同前往。因茂县、黑水两个地方的公路还没有抢修出来,要到达汶川,只有经雅安宝兴县翻越夹金山、从小金县穿过鹧鸪山隧道、再由理县到达汶川。这一带是藏族嘉绒方言区和羌族聚居区,有不少古代的碉楼。 翻过正在下雪的夹金山到达达维,在沃日河谷,修建于清顺治年间的沃日土司官寨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第一个传统建筑群落。作为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城堡,这座土司官寨在512地震中受到较大的损害:官寨经楼屋顶受损;当年乾隆征讨大小金川留下的一座古碉碉体破裂,并向西倾斜。 地震也让那些在特殊年代里成为官寨主人的村民有了很多担心,他们曾经坚固的石屋出现了不少裂缝,暂时还不敢回屋居住,大多数人只能在空地上露营。房子是留下还是拆掉?以后的居所会是什么样子呢?刚刚在这里兴起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