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艺术的‘他者’身份的再现-DigitalCommonsLingnan.PDFVIP

香港文化艺术的‘他者’身份的再现-DigitalCommonsLingnan.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文化艺术的‘他者’身份的再现-DigitalCommonsLingna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 Volume 30 第三十期 (2012) : 國民教育以外的 Article 3 身份認同 8-2012 香港文化藝術的「他者」身份的再現 Lo Chuan SUN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 ttp://.hk/mcsln Part of the 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孫樂川 (2012) 。香港文化藝術的「他者」身份的再現。文化研究@嶺南,30 。檢自: ttp://.hk/mcsln/ vol30/iss1/3/ 。 This 專題文章 Feature is broug 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editor of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香港文化藝術的「他者」身份的再現 孫樂川 (圖片取自 《文匯報》:/2009/10/09/HK0910090021.htm) 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在西九文化區(下稱西九)的諮詢會中強調,當局會以 「軟硬 兼施,硬件、軟件並行」推行這被認為香港近年最重要的文化項目 。他亦提到要從 文化藝術教育、表演內容以及觀眾群的「容量建構」 (Capacity Building )三方面著 手 ,當中所涉及的教育範疇 ,被解釋為「對年輕人進行文化教育,亦對成年人培養 欣賞鑑析能力。」 自回歸十多年以來,政府受過不少挫折,現在終於有一套比較接近現實的思考模 式 。然而, 「軟件」的開發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亦預料到會困難重重 , 但至今政府仍未有較清晰具體的實行方針,難免令人憂慮。從始至今 ,推行西九是 為了把後殖民的香港進一步建構為具有全球化視野的世界級都會 ,以延續東方之珠 的經濟神話。一九九五年才成立的香港藝術發展局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ADC )亦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的文化重鎮」,成為「藝術人才匯聚之 都」為願景和使命。但事實上,政府一開始已令西九陷入藝術 「軟硬件」的國際性 迷思之中 ,政府一廂情願地期望藉著濃烈西方意識的藝術內容和設施 ,能把香港的 國際地位延續及提升,這觀點由上而下 ,有意無意間忽略了市民真正的文化需要。 西九最初單一招標 ,務求「提高行政效率」的手法和地產比例過多的現象更是惹人 1 詬病 。由管治階層到社會各界別,十年的反覆爭辯多傾重於討論應當怎樣分割或是 挪用本已稀有的土地及文化資源。整個社會皆進入社會權力爭鬥的泥沼之中,仍有 很多根本性的問題甚少被社會廣泛地認真討論 。在打造所謂「亞洲文化大都會」之 前 ,或許人們應該思考究竟人和藝術文化的關係是什麼?藝術文化在資本主義的香 港有甚麼意義?甚麼是我們的藝術?香港這城市究竟需要甚麼類型的藝術──東 方、西方還是本土?應在甚麼社會層面 (如小社區)發展保育文化藝術?在教育系 統中應當怎樣把藝術通過教育過程而有效傳遞文化涵意?學生應該在學校和現實社 會中學習和了解甚麼樣的藝術?還有的是,我們是否需要花巨額公帑打造一個文化 區? 近十年所倡議的 「學科取向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改變了早於 殖民時期實行以技藝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其較着重根源性的藝術史和美藝鑑賞教 學實踐。不論是那種類型的藝術教育工作者 ,皆傾向認為應將兒童及青少年作重點 美藝培育 ,希望能成功增加孩童對藝術的興趣以及評賞能力 ,從而提升整體社會美 藝文化素質、增加人才以及擴闊文化社群 。相對而言,社會對成年人的思想和藝術 支援則顯得比較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