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VIP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4课时 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 诗歌鉴赏 第34课时诗歌的意象课堂训练 (说明:鉴赏诗歌意象类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 1.(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3.【2014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4.【2013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 4.【2013年高考江西卷【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必修2节选了屈原的《离骚》,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对于辛弃疾,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他是主战派,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从何而来;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安”,这是一个背景,作者对于此次奉召,心情如何,就值得关注了。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却是长恨悲愁。本题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对用典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既要理解这个典故当初的含义,又不能拘泥于原意,还要结合作品的语境来理解,才是准确的。如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并不是表明自己要像接舆那样愤世嫉俗,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要结合前面的“何人……听”来理解,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用陶渊明的典故(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也并不真正的想归隐,这和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信念不符;而是表明此去京城,并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富贵,对被主和派把持的朝廷能重用自己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自己也决不会和主和派同流合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