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

2018版 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版 必修3 第9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要求 全国卷五年考情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017·卷ⅡT31,2016·卷ⅢT31,2015·卷ⅠT4,2014·卷ⅠT6, 2014·卷ⅡT31,2013·卷ⅠT32,2013·卷ⅡT31 2.群落的演替(Ⅰ) 2014·卷ⅠT30,2013·卷ⅠT5,2013·卷ⅠT32 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无考题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 [识记—基础梳理]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 ①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种间关系(连线) 生物     种间关系   图示 (1)猞猁与雪兔  a.互利共生  ① (2)稗草与水稻 b.寄生 ② (3)蛔虫与人 c.竞争 ③ (4)大豆与根瘤菌 D.捕食 ④ 【提示】 (1)—d—③ (2)—c—④ (3)—b—② (4)—a—① 5.群落的空间结构 图甲       图乙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教材边角知识] 必修3 P72“资料分析” ?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后者由于        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 ?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是    。 ?3?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某种杆菌比较,后者最明显的特点是       。 【提示】 ?1?繁殖能力较强 ?2?弱→强→弱 ?3?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提示】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6.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示】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理解—深化探究] 1.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考查种间关系 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 [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正确;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 2.(2018·菏泽市高三模拟)种群数量的波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