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 HYPERLINK /subview/2211/9582491.htm \t _blank 杜甫的作品。 HYPERLINK /view/2795.htm \t _blank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 HYPERLINK /view/8581.htm \t _blank 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 HYPERLINK /view/69004.htm \t _blank 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 HYPERLINK /view/4906007.htm \t _blank 岐王和 HYPERLINK /view/1419636.htm \t _blank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 HYPERLINK /view/291525.htm \t _blank 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作品原文 HYPERLINK /view/156039.htm \o 编辑本段
《江南逢李龟年》诗意画
江南逢李龟年⑴
唐· HYPERLINK /view/2211.htm \t _blank 杜甫
岐王⑵宅里寻常见,崔九⑶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4)好风景,落花时节⑸又逢君。
2注释译文 HYPERLINK /view/156039.htm \o 编辑本段
词语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 HYPERLINK /view/11286.htm \t _blank 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 HYPERLINK /view/233044.htm \t _blank 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 HYPERLINK /view/41790.htm \t _blank 音律。寻常:经常。
(3)崔九: HYPERLINK /view/5524621.htm \t _blank 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4)江南:这里指今 HYPERLINK /view/8581.htm \t _blank 湖南省一带。
(5)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 HYPERLINK /view/23598.htm \t _blank 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 HYPERLINK /view/69004.htm \t _blank 李龟年。[1]
作品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文采。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诗词格律 HYPERLINK /view/156039.htm \o 编辑本段
这首诗的韵脚是:《平水韵》上平十二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创作背景 HYPERLINK /view/156039.htm \o 编辑本段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1]
5作品鉴赏 HYPERLINK /view/156039.htm \o 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 HYPERLINK /view/217962.htm \t _blank 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HYPERLINK /view/1089352.htm \t _blank 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 HYPERLINK /view/5353.htm \t _blank 白居易)一篇《 HYPERLINK /view/33438.htm \t _blank 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 HYPERLINK /view/765009.htm \t _blank 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 HYPERLINK /view/7521.htm \t _blank 王昌龄)、供奉( HYPERLINK /view/2133.htm \t _bl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