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思与文.pdfVIP

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思与文.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思与文

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 ·9· 编者按: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下旬,“阳明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吴 光、张新民、董平、方尔加、陈卫平、钱明、刘宗贤、刘金才、张海燕等阳明学研究专家参加研讨 会,共收到参会论文二十余篇,参会专家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对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阳明学 的道德主体性与现代价值、阳明学的传承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刊选辑了陈卫平、刘宗 贤、刘金才三位参会专家论文刊登。 王学对明清之际西学的接应及其意义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海  200000) 摘  要: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在中国流传 了二百多年。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西学的流播已作了很多研究。明清之际西学得以流 播,是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王学为其提供的接应分不开的。这对于明清之际信仰价 值系统的重建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王学  明清之际西学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 (2016)01-09-15 DOI:10.14040/j.cnki.52-1004/k.2016.01.003 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在中国流传了二百多年。学术界对于这一 时期西学的流播已作了很多研究。明清之际西学得以流播,是与中国本土思想特别是王学为其提供的接应 分不开的。这对于明清之际信仰价值系统的重建是有意义的。 一、王学对西学流播的接应 放眼晚明的思想潮流,最为突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大为流行,这为恰在其时来到中国的西学充当了媒 介。“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①泰州学派和王畿使王学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而席卷 明末。这里主要分析王学尤其是泰州、龙溪学派对西学传播所产生的思想凭借作用。 第一,王学的解禁打破了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创造了西学得以输入和传播的文化氛围。明代以程 朱理学为正统思想的最高权威,“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②在这样僵硬、冷峻的文化氛围里,西 学是不可能被接纳的。万历初期张居正死后,曾被嘉靖皇帝判为“邪说”而遭禁锢达五十年的王学全面解 禁,极大地加剧了“嘉、隆之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③的局面,由此形成了宽容不同 于程朱之异说的氛围。作为域外异说的西学此时传入中国,适逢其会。同时由于王学本身刚从“邪说”翻 身,因而对于不同于以往正统儒学的西学是比较宽容的。已有论著指出在利玛窦等最初进入中国的阶段, 作者简介:陈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黄宗羲全集》第15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67页。 ②朱彝尊:《道传录·序》,《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413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儒林传序》。《明史》第24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7222页。 ·10·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  第壹期 ① 给予帮助者均是王学或倾向于王学的学者。   当然,王学能成为西学的接应者,更在于其良知准则论蕴含着反对思想垄断、宽容异说的思想内涵。 王阳明强调以自家内在的“心”(良知)而不是圣贤经典作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王畿和泰州学派将此 思想大加发挥。王畿把自信自家良知和依傍圣贤及经典格套相对立:“世之儒者,以学在读书,学在效 先觉之所为,未免依藉见闻,仿循格套,不能自信其心”。②泰州学派直截了当地指出圣贤的学说并无神 秘性:“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③主张摒弃外在权威的束缚:“解缆放船,顺风张棹; 则巨浸汪洋,纵横任我,岂不一大快事也哉!”④王学的解禁使得这样的思想成为社会思潮而大肆泛滥,以 程朱为儒家正统的思想权威遭到了贬黜,正如时人所说:隆万年问,“学脉之瞀乱,于斯为极。不惟诎 紫阳,几祧孔孟”。⑤正统儒家学脉的紊乱,必然导致其它新学异说纷纷登场。这就为西学传播提供了空 间。《明史·意大里亚传》对此已有所见,指出西方传教士“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者咸尚之, 而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