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创作的美学原因_论文.docx
19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创作的美学原因
摘要: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l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关键词:吉普赛女性形象;“社会集体想象物”;审美想象
约在六世纪时,阿尔泰地区的突厥人强盛起来,居住在印度北部旁遮普省的一些吉普赛民族部落,于10世纪左右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了流浪的征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他们自由无羁的天性。吉普赛人浪迹世界各地,约在14、15世纪,他们流落散居到欧洲各国。伴随着大篷车,他们的足迹遍及欧洲各个角落。继而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吉普赛形象: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塞万提斯创作的《吉普赛姑娘》;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司卡班的诡计》中皆隆特的儿子赖昂德爱上了一位吉普赛女郎;尤其值得研究的是,19世纪出现了普希金的《茨冈》,列夫·托尔斯泰的《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梅里美的《卡门》,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高尔基的《马卡尔·楚德拉》等,都塑造了浪漫美丽、独特而鲜明的吉普赛女性形象。
l9世纪的作家如何创作出此类形象?我们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于此类形象的研究大多囿于社会批评的角度,而少于从创作主体出发去求根溯源。
一、吉普赛女性形象是“自由”的象征
19世纪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拜伦、歌德及雨果以朝圣的心情认为“东方是一种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形式”[1]215歌德在其《逃亡》(“Heglre”)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北方,西方和南方,分崩离析,王冠已爆裂,帝国在颤栗。逃走吧,逃向东方这块纯净的土地,品尝一下那些酋长们所创造的奇迹!”东方在西方的心目中成为神奇的理想之地。[1]215世纪后期到l9世纪中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浪漫主义精神之风横扫整个欧洲文明。它先出现在文学领域,后又波及绘画和音乐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有朝气而热情的个人生活,以及喜欢奇异的东西。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生活充满爱情传奇,热衷想象或现实中的异国情调。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伦敦肯辛顿公园的大树下,写下了描绘北美原野和印第安姑娘为爱情而死的小说《阿塔拉》;英国诗人柯勒律治也写了《忽必烈汗》(未完成);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也创作了《阿尔及尔妇女》、《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19世纪文学家塑造的吉普赛女郎,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吉普赛人被认为是自由、爱情、歌舞的象征由来已久的。荷兰画派的奠基人哈尔斯(1581~1666)的代表作《吉普赛女郎》,表现的是尼德兰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后,新教徒追求自由的时代倾向。画中的吉普赛女郎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非常生动。特别是那扭头一笑,会心中透出无伤大雅的轻蔑与嘲讽。
19世纪俄罗斯“民族文学之父”普希金,于1824年创作的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茨冈》。其中的贵族青年亚历克与上流社会发生冲突,因避官司而出走。后与茨冈一美丽女子真菲拉相爱。两年后,正当亚历克沉迷于自由的生活与甘美的爱情时,真菲拉却爱上了另一个茨冈男子。出于报复,亚历克杀了真菲拉和她的情人。但因此他也被逐出茨冈部落。真菲拉在亚历克杀了她的情人后愤怒地说:“……亚历克:你也死了吧!我为爱他而死……”[2]287-288真菲拉视死如归地维护自己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发表于1831年的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吉普赛女子——爱斯美拉尔达。奇特的装束、超凡的舞蹈、美妙的歌声、脱俗的外表、善良的内心、自由的生活,深深触动了所有文明人的心灵。在封建制度和宗教的双重统治下,如爱斯美拉尔达那般自由的生命个体,必遭扼杀是毋庸置疑的。
法国著名小说家梅里美创作于1945年的中篇小说《卡门》,加之同名歌剧的演出,使得卡门这一吉普赛女性形象家喻户晓。不受任何约束的卡门,最终死在何塞刀下。卡门死前对唐·何塞大喊:“继续爱你,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我不愿意!”表现出选择自由的绝决态度。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发表于1892。茨冈女子娜达和本族青年罗伊可·佐巴尔彼此相爱,但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佐巴尔为了维护自己灵魂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而杀了娜达。娜达死前对他说:“我从来都没爱过任何一个人,罗伊可,可是我爱你。可是我仍旧爱我的自由!这自由,罗伊可,我爱它胜过爱你。”[3]457可以看出,娜达也是为精神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