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 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 对事件、人物的态度 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 对人生的感悟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题思维轨迹: 整体感知寻背景词句==结合诗人生平志向想原因==联系注释明背景晓原因==结合诗句分条剖析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用“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暗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作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当时杜甫客居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杜甫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不心惊! 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 现场答案展示 ?西南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忠臣良将为国分忧;国家多难,自己报国无门,寂寞忧愁。 ? 得失分分析 ①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且内容较全面,得2分。②没有分析内因,失1分。③没有点出作者的情感,如“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等,失1分。实际得分:2分。 阅卷人点评: 只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即社会原因,没有结合全诗分析内因,即作者的个人原因,挖掘不深,遗漏了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记住:做这类题,要结合诗词,重点分析、评价作者的个人原因。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方法归纳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杜甫居成都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六。 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联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规范与实践案例分析.docx VIP
-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pdf VIP
- BP85956D_CN_DS_Rev.0.91 规格书晶丰明源家电电源.pdf VIP
-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常用北曲新谱_郑骞.doc VIP
- 1小纸条 高考成语三千 日积月累记练(测试版)001-025 (1).docx
- 《法理学》课件(第五章:法律关系).ppt VIP
- 2025年自习室市场用户付费意愿与自习室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分析.docx
- 生物安全法的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全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3》Unit-4教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