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数据“坑”要靠自己.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看懂数据“坑”要靠自己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7/22?10:23: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O2O领域的热门程度毋庸置疑,半年之间资本暗涌,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其中,我跟很多类型的上门形式都打过交道,前两日与点到上门按摩的数据工程师浅聊了下,对他们在数据上的挖掘深度大为惊异。因此简单总结此文,分享给对企业经营内幕有兴趣的朋友。   简单介绍背景:“上门按摩”市场大致起步于去年年末,年后开始高速增长。市场培育虽不足半年,各路专业投资机构、个人资金、民间资本一直不断涌入,截止目前全国已大致有三十余家创业团队。这其中,我所访问的“点到上门按摩”团队发展颇为迅速,天使轮高榕资本领投千万,A轮获58到家战略投资,搭上腾讯系作为背书。   商业资本投资都是投入回报比驱动,财团经过严格的财务考察后,是否选择掏钱入伙可以直接表达对企业的商业价值的判断。   但大众却鲜少有渠道和机会了解这种商业价值,对于各路公司的自我吹嘘难以分辨;甚至是专业的投资团队,偶尔也会因为跨领域投资被数据欺骗。   那么想要看懂企业,有哪些维度的核心数据?   先看看有哪些最常接触到的浅层数据。   在可公开的信息和媒体报道中,用户数、订单数、市场份额是最常见的信息,首先减轻这些数据对你造成的影响,他们并不具有说服力。   一个原因是无从求证,留有作弊空间。成熟市场机制完善,数据可信度较高;但本文所分析的新兴市场监督规则匮乏,竞争混乱,时有发生虚报数据、互相争夺“第一”的情况也不难想象。   另一个原因是数据本身的价值有限,用户数和订单数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公司的发展水平。但是继美团的打法成功后,越来越多的团队投入大成本推广线下,企图短期聚集大量用户、订单,借以“爆发式增长”的帽子抬高公司估值。   “一元体验”、“免费享受”这些字眼每天都能在办公楼底听到,再来看“爆发式增长”这个词儿,大家以后也就能有所思考了。   近几年,企业的玩儿法有所创新,开始流行秀“峰值订单”,河狸家去年的万人圣诞大趴就是类似???逻辑——免费体验,万人同场。   站在传播角度上确实是不错的案例,但站在拉新转换角度上,不能当真。当然也还有其他微创新玩法,比如做类似的千人大趴,然后解读为最高库存能力和抗压能力。   但以这种方式,拥堵的现场反而会拉低用户体验,造成品牌伤害。另外以免费提供千人服务的投入成本来说,传播回报和订单转换回报也不够高。   以上这几种粗暴的推广活动涌入的大多数用户都是垃圾用户,一旦活动结束,这部分用户也无法转换真实订单。   因此除非意义是单纯的刷数据,或者诚心的做用户反馈,企业做此类活动的意义比较低。   那么站在投资的角度,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数据增长,过滤杂音找到真相呢?   该数据工程师向我介绍了他们的第一个概念:总服务时长(GrossServiceTime)   如果需要了解真实的订单水平,与其看订单数,不如看“总服务时长”,一个小时的体验可以被拆分成N个订单,但总服务时长仍然无法变化,这个数据更为代表性。   点到目前日均GST约12w分钟,单日峰值达70w以上。而为什么说GST一般来说比较准确,很简单,因为企业需要根据这个数据给每位劳动者开工资。所以即使企业会在前端把五分钟的地推记做一个订单,但在后端仍然会老实的记录实际服务时长。因此在这种计算方法下,五分钟的地推、刷单、邀请用户下空白单等等方式都立马失去意义。   另外,拆单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拆分体验,本来经过成熟考虑推出的服务模式,被地推拆分成快餐体验,这种方式不仅伤害用户体验,也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黏性和口碑传播。   总交易额(GrossMerchandiseVolume)   总交易额=订单量x客单价。目前点到的日均流水30w,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能直观的反映企业的整体状态,反映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如果真实订单量确实在大幅提升,但同时总交易额并未随之上涨,很可能就是客单价出了问题。有不少创业企业为了冲销售业绩、保证订单量,在地推、企业推广、合作等都给出远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价格,换算下来的客单价远低于平台标准;也就因此拉低了总交易额。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破坏了自己的价格体系,而这样长久经营下去的结果,要不然就是持续亏本投入,要不然就只能选择损失这批亏本换来的用户。不仅如此,过低的价格促销会对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实付比例(RealPaymentPercentage)   总服务水平很高,总交易额也很高,这样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还存在一种情况,即企业虽然不会降低客单价,但是在大幅发放高价优惠券,企图留住用户下单。如果要判断是否有这种情况,就需要看实付比例了。   实付比例=用户付费金额/总交易额   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