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穿戴技术产业分析报告》 (全文)
论文类别:计算机 - 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5/25 23:10:00
论文作者:未知
(中讯)可穿戴无疑是当下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它的产品功用到市场
需求到产业生态,实实在在地玩疯了极客迷、创业者和投资者。可穿戴设备淘
金潮里的仔裤销售商、生物传感类可穿戴设备受资本热捧、2015年可穿戴医疗
领域热门的5大解决方案等等,试图从中窥知一二。
本篇将结合raconteur发布的可穿戴技术报告,从整体上细说可穿戴技术的
行业脉动。
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脉络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它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环
境,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运动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
Oculus Rift,吸引许多业界知名品牌商纷纷加入到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
那可穿戴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
Paul Lamkin—— “最早的可穿戴技术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不过这一技术的起始时间一般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琶
莎计算器手表(Pulsar calculator watch)的那一年。那款产品一时间成为了男
性时尚的代名词,甚至连时任美国总统的杰拉尔德 ·福特(Gerald Ford)也想要
一块这样的手表。
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发展引来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更多思考,学术界进步的思想
家预测可穿戴设备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然而大众传媒早在几十年前
就开始对这些小玩意进行了挖掘。
而无论是先知还是后觉,我们终归要回到一点,就是这些预言听起来很完
美,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实际。也直到Apple Watch 的推出才真正的突破这
个行业格局,毕竟从那时开始,全球至少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才开始了解智能可
穿戴,而且这在可穿戴发展多年的道路上还从未掀起类似这样的爆炸革命。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随着AppleWatch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刺激,今年全
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由去年的1960万部增长到4570万部。今年,手戴饰物
出货量将达4070万部,大约占到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90%。模块化产品(通过
夹子或皮带戴在身上的设备)出货量仅为260万部,占比不到6%。并预计到
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261亿部,手戴饰物市场份额依然高达
80%,模块化产品和智能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4.5%。
虽然这些数字表明可穿戴技术产业即将发展到一触即发的临界点,但也直到
谷歌和苹果在过去几年里意识到了可穿戴的潜在性,一种连接自我的真正的范
式转变(paradigm shift)才开始涌现。
1.无处不在的计算
1988年,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首席科学家马克·维瑟(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思想,并预测计算模式会发
展为普适计算,并表示我们正在迈进第三波计算浪潮:计算机越变越小,无处
不在,即 “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到处都在收集、处理数据,从而改变
我们生活的环境。
美国作家亚当·格林菲尔德(Adam Greenfield)2006年曾就Weiser 的这种思
想做过描述,认为技术可以扩展,无处不在的系统必须包含这一规定,所有者
能即时和透明的使用,例如不需高技术含量传感、处理和联络信息的服装。美
国认知科学著名学者唐纳 ·诺曼(Don Norman)在1999年也提出周遭环境将变得
更加个人化和可穿戴化,新的设备将帮助我们无意识地使用嵌入式环境技术交
流。
而只有当连续好几天戴着Misfit Shine或者Fitbit Flex,虽然它记录了大
量个人信息,但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似乎才是真正的时代。
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的可穿戴技术愿景正被媒体广泛描绘,而令人惊讶的
是正像一些媒体预测的那样如此准确。
2.一瞥知未来
看 《霹雳游侠》(Knight Rider,1982年至1986年在NBC播出的热门科幻电
视剧)时,你会看到主角Michael Knight与他的声控腕带相互对话,它与Sony
SmartBand Talk E-ink通话手环有些类似。或者看看 《回到未来2》(Back to
The Future II,1989年),你会注意到Marty McFly戴着一款类似三星去年推
向市场的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 的日本胜利牌虚拟现实耳机。
这完全有可能是可穿戴技术的写照。照此,公众对可穿戴的潜在需求是被八
九十年代的媒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