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路媛芸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改革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建立并启动的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轮基础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研讨新标准新教材,从九九年开始到2002年8月结束是酝酿准备阶段;从2002年九月新学年开始在实验区试用,并逐步扩大试验范围,到2004年年中结束是试点实验阶段;从2005年新学年到2008年,所有基础教育全部使用新的课程教材是全面实施阶段 2005年是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年 关于课程改革所引发的争论(2005年) 新闻媒体、民间会议、网络上的讨论沸沸扬扬 教育理论界的学术争论(王策三、钟启泉,新课程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 一些课程标准受到质疑(语文、科学、物理) 高中课改进程减缓 (新课改初期) 2001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案例一】 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谈谈你对这个这个案例的看法 ) 探因 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但在课改初期,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 【案例二】 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 1、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3、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 4、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5、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 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谈谈你对这个案例的看法 ) 探因 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 这节课虽没有前面《找秋天》那般花哨,非语文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 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即使是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的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生发更多的联系。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在当时风头正盛。 综上,两个案例都存在着“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就暴露了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 我们要透过新课改中形形色色似是而非的迷雾,向着语文的本质靠拢,再靠拢;向着语文的根前进,再前进。我们必须立足于课堂,实事求是,在不断反思中把握语文的脉搏。为什么我们老是重复着历史的教训? 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课程观的变化 1、从课程的价值来看,变“单一理解”为“多元解读” 。 2、从课程的目标来看,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3、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变“学习层面”为 “发展层面”。 4、从课程的资源来看,变“教材唯一”为“生活整合”。 课程改革带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