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下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欧关系的下行

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新视野》2008年第2期 摘要:同2003年的“蜜月期”比起来,2007年中欧关系出现一些波折。欧方更关注中欧关系中的纯经济问题,而中方则更在意国际规则和平等待遇,以及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中欧合作的基础并未改变,并就中欧关系的未来做了展望,对改善中欧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中欧关系、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中国崛起 临近2007年底,虽然11月中欧领导人峰会召开,中欧双方领导人就中欧关系达成一系列共识,互相聆听意见,开诚布公进行探讨,并同意加快中欧《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谈判,为未来的中欧合作确定框架和标准,但同2003年被普遍认为成“蜜月”状况比起来,中欧关系降温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内有一种认识,认为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更替、欧洲国家越来越重视“价值观外交”是导致中欧关系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笔者不太认同这种观点,认为中欧关系的变化有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和规律。本文即拟从中欧双方对对方的要求出发,分析现象,给出原因;并以美国做比较,对中欧关系的共识和分歧做一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中欧关系的总体评估和建议。 2003-2006年的中欧关系 我们先回顾一下2003年以来的中欧关系发展。2003年,欧盟出台的对华关系新文件名为《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文中强调 “广泛的利益促使欧盟和中国必须像战略伙伴那样密切合作,以便维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平与稳定”。同年,中国政府也首次发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指出“2001年,中欧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的磋商日益密切,合作成果显著。中欧关系出于历史最好时期。”的确,当年中欧关系的基础——经贸关系——发展顺畅,科教文卫对话和合作增多,特别是双方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定》,中国作为首个欧盟外参与国,参与“伽利略卫星计划”这样带有一定准军事意义的项目合作,体现了欧中间的高度相互信任。当年在国际重大问题,比如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欧洲以法德为代表的意见同中国相近,也拉近了中欧的政治距离。 2003年被不少中外媒体评为“中欧蜜月”,其后几年中欧关系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欧经贸的盘子进一步增大,欧盟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多个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互办了“文化年”,加深了中欧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但这段时间,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也有凸显,尤其是双边经贸合作硕果累累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矛盾和利益冲突。欧盟不仅频频使用反倾销法制裁中国商品,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大的贸易事件,比如2005年纺织品贸易纠纷,2006年的鞋业和汽车零部件关税争端等等。欧盟贸易事务委员彼得·曼德尔森成为穿梭亚欧大陆,访问中国最多次数的高官。 中欧关系的现状 不过2007年,中欧关系中的负面因素有了明显抬头势头,值得双方警惕。下面我们就分两方面来列举一下欧中各自对中欧关系不满的地方: 欧方最担忧的是: 欧中贸易逆差问题。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但欧盟对中国的赤字相当大,欧方称,欧盟每年贸易赤字93%来自中国。这一问题到2007年尤其成为欧洲一些媒体和政治家的关注焦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增长迅速的贸易逆差增添了欧盟公民对全球化的担心”,“中国的经济表现有可能被欧洲人视为一种威胁”。主要出于解决贸易逆差的考虑,欧盟也放弃了原来的不干涉立场,加入美国的行列,开始要求人民币升值,向中国施压。在欧洲,一种流行的看法是,贸易逆差问题是由于人民币对欧元相对贬值20%-25%造成的,中国商品相对便宜地进入欧洲市场,欧洲商品则由于价格高,很难进入中国。 知识产权问题。2007年8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封面文章不负责任地报道,德国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案与中国有关。这并不是独立事件,不仅德国,包括英法等国媒体都在渲染中国侵犯知识产权,有的称欧洲80%的盗版产品来源地为中国,有的报纸登出煽动力很强的图片,两辆相似的重型卡车,一辆是欧洲生产的,另一辆指为中国仿制的。在欧洲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法德等国正在改革福利制度,人心不稳的情况下,面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中国很容易成为舆论指责的“替罪羊”。 市场准入问题。2007年4月,彼得·曼德尔森在布鲁塞尔宣布,欧盟拟成立“市场准入小组”,采取一种强硬的新方式,为欧洲企业争取市场准入,希望以此方法解决一些关键市场上存在的监管限制等非关税壁垒,这些关键市场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美国、巴西在内。曼德尔森说:“欧盟公司依靠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来推动国内的经济增长。我们要确保欧洲企业能在那些市场上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欧盟认为中国在汽车、金融等行业给以欧洲企业“不公平待遇”,实施保护性政策。 产品安全问题。2007年欧洲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