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治通鉴 课件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 字君实,号迂叟,山西运城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时中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此时立志编纂《通志》。 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 王安石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后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 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入京主国政。 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哲宗元年(1086年)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 ,英宗赐名。 王船山解释“资治通鉴” : 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 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荣,故曰‘通’也。 ‘鉴’者,能别人之所妍媸者,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 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抑岂曰此所论者立一成之侀,而终古不易也哉! —— 王夫之《读通鉴论》 目录 一、修书过程 二、历史价值 三、局限与不足 四、通鉴学 一、修书过程 修书原因 资料来源 编纂方式 编纂分工 1. 先世史书繁多,阅读不便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 —— 司马光《进书表》 “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毕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 —— 刘恕《通鉴外纪》 2. 望主取是舍非,以史为戒 “人主日里万机,无暇观取于史书,乃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 司马光《进书表》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闻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 司马光《进书表》 3. 报明主知遇之恩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 —— 司马光《进书表》 “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 —— 司马光《进书表》 奉敕修史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 ——司马光《进书表》 司马光为何单选编年体,而非纪传体? 一是史籍猥多,未易卒览。 司马光认为,“纪传之体,文字繁多,虽以衡门专学之士,往往读之不能周全。”“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 二是当年也确实存在不读史书的风气。 “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烦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而近代士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承平日久,人愈怠惰。庄子文简而易明,玄言虚诞而近理,功省易为,陋儒莫不尚之”。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自序》 自身之原因:司马光,平生好学,七岁时闻讲《左传》,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故“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 ——司马光《进通志表》 “《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