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工程实验技术
(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
(第六版)
编者:陈毅忠、彭明国、涂保华、马建锋、冯胜
审定:王利平
江苏工业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系
前 言
《水工程实验技术》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章非娟老师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给水排水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科设置特色编写的。在第一版中仅涉及到部分验证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内容,使得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先叙述,学生按照步骤“照葫芦画瓢”的落后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第二版吸取了第一版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对第一版中的不妥之处进行了更正,另一方面,增加了演示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这两种实验均为开放性实验,其中演示性实验主要涉及到水处理模型构筑物的演示,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对构筑物模型进行演示从而了解掌握该构筑物的结构特征、运行原理以及工艺流程等知识。设计性实验主要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全依靠自己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两种实验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提供场所与仪器设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7月
目 录
第一篇 综合性实验 3
实验一、混凝实验 3
实验二 充氧能力测定实验 3
实验三 活性炭吸附实验 3
实验四 自由沉淀实验 3
实验五 滤料筛分级配实验 3
实验六 过滤实验 3
实验七 混凝一电气浮实验 3
第二篇 演示实验 3
第三篇 综合设计性实验 3
第一篇 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混凝实验
—、实验目的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ζ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式中:ζ——Zeta电位值(mV);
K——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
π——系数,为3.1416;
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O-1Pa·S);
u ——颗粒电泳迁移率(μm/s/V/cm);
H ——电场强度梯度(V/cm);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81。
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G ——分格长度(μm);
L ----电泳槽长度(cm);
V——电压(V);
T—一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 、FeCl3后,生成的Al(Ⅲ)、Fe(Ⅲ)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发挥絮凝作用。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混凝搅拌实验中,水流速度梯度G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搅拌功率(J/s);
μ---水的粘度(Pa·s);
V---被搅动的水流体积(m3)。
常用的搅拌实验搅拌浆如图1-1所示,
搅拌功率P值计算方法为:
1. 竖直浆板搅拌功率P1
式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