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重心秦汉的统治政策
學習重心:秦漢的統治政策
探討問題:秦能統一六國是因「定於一」的思想乃民心所歸,時勢所趨?
建議教節:1-2
探討方向: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發生劇變。賦稅制度方面,「履畝而稅」的「徹」法代替「助」法,這一變革使諸侯國掌握大量財富,可以通過俸祿聘用可自由任免的官僚來管治人民,消除貴族世卿和大小王國,國君可從游士中選拔人才,逐步形成了集權式的官僚體制。經濟方面,戰國後期,由於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的廣泛應用,再加上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大大增加了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結果,促進了商品的交換,加強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而各地間日益密切的經濟關係構成政治上統一要求的基礎,且形成一股廣泛的思潮。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派不同,但許多人都主張統一。例如孟子「定於一」,荀子「四海之內若一家」,韓非的專制集權思想,都是統一要求的表現。統一已成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最有條件來完成統一事業的是秦國。
學習目標:
學生能:
描述秦統一前的政治狀況及社會面貌;
分析秦統一六國是否民心所歸,時勢所趨的結果。
資料一:戰國七雄形勢圖
建議討論問題:
根據資料一的地圖,戰國時分佈在東、南、西、北方位的是哪些國家?
和今日中國的版圖相比,戰國時期各國的疆域有多大?在上分佈了約多少個國家?
根據資料一的地圖,試找出以下各項:
a 七國的國都位置
b 外族(匈奴)的位置
c 當時的主要水利工程
資料二:
各國所用的「文字」、「貨幣」
【見附件 1】
資料三:
《史記河渠書》記載,內河交通,自滎陽引河水南流為鴻溝,與濟、汝、淮、泗四水相會,中原地區宋、鄭、陳、蔡、齊等地都可以通舟楫。楚地西有漢水,東有邗溝貫通江淮。吳越地區有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貫通,內通邗溝,外通海上,都可以用舟楫同北方的齊、魏,西方的秦、楚相通。
參考司馬遷:《史記河渠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407頁。
資料四:
《史記貨殖列傳》說,各地的特產,如鹽、鐵、布帛、璣珠、金、錫等幾十種產品,「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引文大意:各地的產品都是中國人民所喜愛的,也是風行習慣之衣著、飲食、養生、送死之所依賴。所以要靠農民的耕種,才能得到糧食;要靠虞人在山澤開發,才能得到山林、礦物、水產等物品;要靠工人製造,才能得到器具;要靠商人的貿易,才能流通貨幣。)
參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3253-3254頁。
建議討論問題:
1 戰國末年,人民往來頻密,有超越國界的活動,你認為當時出現了什麼紛亂的情況,試根據資料二說出三種情景。
2 根據資料三、四,當時有什麼經濟活動?什麼原因促進了這些經濟活動?
3 根據資料三、四,假如你是當時的商人,你的營商環境好嗎?在經營上,你遇到什麼問題?試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
資料五:
各國有許多有名的政治家,如秦國的商鞅、張儀、范睢是魏人,蔡澤是燕人,呂不韋是韓人,李斯是楚人,燕國的樂毅是魏人,燕、趙的蘇秦是周人,楚、魏的吳起是衛人等等,他們都不是本國人,但都名列卿相,在「異國」得到重用。
參考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張儀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樂毅列傳〉、〈蘇秦列傳〉及〈孫子吳起列傳〉。
資料六: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如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都周遊列國,到各國去講學和教授生徒。他們希望將自己的學說作為統一的綱領:
孟子:「烏乎定,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上》)
「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篇》)
荀子:「法後王,一制度」(《荀子非十二子》)
韓非:「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
莊子「對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莊子天下篇》)的抱怨,實際上蘊含著統一思想意識的內在傾向,只是鑒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他們的思想並沒有得以實現。
參考馬勇:《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探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頁。
資料七:
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孟子梁惠王上》)一些大的戰役,死者皆以萬數。如前三一七年,韓、趙,魏、燕、齊五國攻秦,秦打敗韓趙軍,斬首八萬餘。前三一二年,秦敗楚軍,殺甲士八萬。前三○七年,秦攻取韓宜陽,斬首六萬。前二九三年,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趙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前二七三年,秦將白起攻魏,殺魏卒十三萬。前二六○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在長平一次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趙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幾乎全數被坑殺光了。」(《戰國策齊策》)
「戰國時期,全中國人口總數當在二千萬左右,而當時經常的在役兵士,楚國一百萬,魏國七十萬,秦國六十萬,趙國四、五十萬,齊國六、七十萬,燕、韓各三十萬左右,合計各國軍隊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