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技术发展.docx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技术发展

第十三讲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衰落? ? ? ?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由盛转衰的历史。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足以令我们自豪;而中国科技走向衰微以至于国家落后挨打的那段岁月,则使我们扼腕痛惜,不能不引起深刻的反思。全面总结我们民族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家特别是科技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正确地认识和评估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失误,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该具有的理智和见识。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更不可妄自菲薄,只能以理性的眼光观照历史,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以坚实的步履走自己的路,走出特色,走进辉煌。 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用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的话来概括,就是“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 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1]这话现已为一般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所认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罗列出一大堆中国古代远居世界前列的科技项目。例如众所周知的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2]弗朗西斯·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3]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如果分学科来罗列,则我国古代从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地学、农学、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到水利交通、土木建筑、园林设计、金属抬炼、船舶制造、陶瓷制作、纺织印染等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囿于篇幅,我们无法在此全面列举,仅以天文学、数学、地学、农学、医学五个方面为例略加说明。 在天文学领域,我国在天象观测、历法推算和天文仪器制作诸方面曾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日食37次,有33次可靠;它所记载的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的天琴座流星雨、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哈雷彗星的出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我国古代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彗孛、极光等特殊天象的记载史不绝书,为世界天文史研究留下了大量有用的资料。我国特别重视对星象的观测。1978年从湖北随县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过一个漆箱,盖上绘有青龙白虎,中间大书一个“斗”字,环绕“斗”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表明至少在战国初四象二十八宿的天文知识就已成为常识。产生于战国时代的《甘石星经》载有一份包含144颗恒星坐标的星表,[4]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星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其附表列有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 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木、土、金三行星的位置及其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它给出的木星会合周期为395.44日,比今测值小3.27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小0.94日;金星584.4日,比今值大 0.48日。这些都是十分引人瞩目的观测成就。我国古代对历法的制订尤为重视,每过一段时间天文学家们就把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历法编制,使历法日益精密。如先秦时代就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古六历”。其中《颛顼历》岁实(回归年)为365.25日,置闰为19年7闰,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历法之一,被秦王朝所采用。汉代有《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乾象历》为刘洪所编制。他第一次引入了近月点的概念和定朔计算法,第一次定出了交食食限,并在交月点、回归年、黄白道距离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所突破。东晋时虞喜发现了岁差,刘宋时祖冲之就将这一理论引入了《大明历》的编订。北魏时,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和视差对交食条件的影响,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就吸收了这方面的成果。唐代曹士药的《符天历》、边冈的《崇玄历》,宋代周琮的《明天历》,姚舜辅的《纪元历》等等,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5]最著名的是元代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他所确定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通用的格里历所用值完全相同。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有圭表、浑仪、浑象、漏壶等许多种类。汉代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以水为原动力推动的。宋代苏颂所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浑仪、浑象、计时器等为一体,包含有较复杂的机械装置,并用水为原动力驱动,显示出我国古代天文仪器制作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在数学领域,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计数的国家,早在先秦时代四则运算就已臻完备。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筹算算法体系以解决日常生活需要(如土地丈量、工程计算、物资分配等等)为主,涉及到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多方面的数学问题。其中关于方程(一次联立方程)有18个题目,勾股24题。方程中已引入负数概念,勾股则可用于大地测量和地图的绘制。经过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的注释,形成了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