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doc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 第24卷第2期 1999年3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 EarthScience--JourmtofChinaUhiversltyof(∞cien0器 24No2 Mar1999 r P!3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形口7 / 侯光久王国灿张克信陈能松朱云海——一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0引言 拜永山 (青海省地勘局区调院,西宁810012) 摘要在东昆仑造山带的三叠纪洪水川群复理石岩系中,发育着两组斜歪倒转褶皱:一 组轴迹方向为北西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线近一致;另一组为新发现的北东向,与造山带主体 构造线近垂直,形成叠加褶皱每一组褶皱均是压扁,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三种变形机 制的产物北西向帮皱轴面的南西倒和北东向褶皱轴面的北西倒,与国内外典型的前陆盆地 中的褶皱形态不尽相同,反映了动力基础是板块碰撞之后的近于垂直的北东及北西方向挤压 应力相继 关键词 中圈法分 第一作者 地质,造山带地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加里 东期一印支期—燕山期变形,其中印支期最为醒目. 在南北宽约70km的造山带内发育有两条特征及时 代各异的蛇绿混杂岩带,即东昆中混杂岩带和阿尼 玛卿混杂岩带(图1).印支期前陆盆地中发育一套 三叠纪复理石岩系,从下至上分别为:砾岩,砂砾岩, 含砾砂岩岩性段;灰岩夹砂岩岩性段;板岩,砂岩夹 薄层灰岩岩性段;砂岩,板岩夹砾岩层岩性段前陆 盆地中多发育侏罗山(JL!Ia)型褶皱,受板块俯冲 带的控制,褶皱轴面多倾向造山带_lJ,轴迹方向 与造山带构造线近一致.而笔者所提出的东昆仑造 山带前陆盆地中发育的褶皱主要有两组:一组与造 山带构造线走向近一致(Nww向),但褶皱轴面不 是倾向造山带(NN-E),而是倒向造山带(倾向 SSW);另一组与造山带构造线走向近垂直,二者形 成叠加褶皱.它的突出特点是褶皱枢纽倾伏向和倾 伏角是变化的,褶皱样式交替,复合以及劈理类型复 杂通过微构造分析,研究了叠加褶皱的变形机制, 应变参数及生成条件,并进行了板块动力学的解释. 1998年l1月17日收{膏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考局1:25万区域地质调考填图方法研究 项目中期成果 力场的转换 .主要从事构造 图1东昆仑造山带研究区地质简图 Fig1Thegeologicalsketchmapthestudyarea,Easiem Kurdunorogenicbelt 1前盆地试积;2岩浆岩;3超基性岩;4古老岩块;5逆断层; 6混杂岩带;7正滑脱断层;8.话动性断层 1褶皱特征及变形机制 在三叠纪洪水川群复理石岩系中,广泛发育有 侏罗山(Jura)式褶皱,同心一等厚一箱形褶皱均 能见到,局部还见到平卧褶皱.褶皱轴迹方向主要有 北东向和j西向. 126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第24卷 (b,2S0鬈渤盎4://, ;/.m 囫 图 图2可可沙地区三叠纪洪水川群构造变形剖面 Fig2SectionofstructuraldeformationoftheTriassicHongshuichuanGroupatKekeshaarea 砂岩;2板岩,囊岩;3包卷层理;4劈理;5.正断层;6.逆断层{7.小褶皱枢纽倾捷向夏倾性角8地层变新方向;9地层倒转符号 11北东向褶皱的主要特征 北东向褶皱是一种同劈理斜歪一倒转一平卧褶 皱,主要发育在三叠纪洪水川群第三岩性段薄层一 中薄层板岩,灰岩夹少量砂岩的岩系中(图2a)微 构造的较深^研究表明,在此前陆盆地中发育的北 东向褶皱与国内外前陆盆地中的褶皱截然不同,它 的突出特点如下:(1)褶皱轴迹方向与东昆中板块缝 台带方向近于垂直,呈NE25.~5O走向;(2)至少存 在两期变形:早期为同斜紧闭倒转一平卧褶皱,晚期 为宽缓开阔型褶皱,后期褶皱变形导致早期褶皱轴 面发生弯曲;(3)同斜倒转褶皱的轴面(以及逆冲断 层面)多倒向北西(向南东倾斜);(4)褶皱枢纽的倾 伏向和倾伏角是变化的,反应出曾受到北西向褶皱 构造的改造;(5)就早期北东向褶皱而言,由于岩层 能于性差异而表现为复台褶皱样式,包括无劈理(或 少劈理)的圆滑一同心褶皱,同劈理的尖棱褶皱及过 渡型褶皱;(6)伴随多种类型的劈理(破劈理,板劈理 及流劈理),并构成复杂的折射劈理图案 1.2北西向褶皱的主要特征 北西向褶皱是一种同劈理斜歪一倒转褶皱,主 要发育在三叠纪洪水川群第三岩性段薄层板岩,灰 岩夹少量砂岩的岩系中(图2b)微构造的较深^研 究表明,在此前陆盆地中发育的褶皱与经典的前陆 盆地褶皱构造明显不同,它的突出特点如下:(1)褶 皱轴面不是与板块俯冲面一致(倾向北北东),而是 倒向北北东(向南南西倾斜);(2)褶皱枢纽的倾伏向 和倾伏角是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