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化民族性”三种解读理路与情感重构.docVIP

“文化民族性”三种解读理路与情感重构.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民族性”三种解读理路与情感重构

“文化民族性”三种解读理路与情感重构   【摘 要】“文化民族性”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感,对它的解读有三种颇具代表 性的 理路: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通过“性、习、情”的判别明晰“民族性”;张岱年的 “中国哲学”路径,以传统“体、用”范畴阐释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庞朴的“文化寻源 ”路径,借用西方文化学的“发生、阶段、模式”说,从理论上厘清“民族性”。学理探究 与现实关怀紧密关联,三种不同的解读理路目的一致,即为了“民族自主”的情感重构。    【关键词】文化民族性;以理论事;文化寻源;情感重构    【作 者】解丽霞,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哲学博士。广州,51 0640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3-0048-007      On Three Reading ways of “Cultural Nationality”   and Rebuliding Sentiments    Xie Lixia    Abstract: Cultural nationality connects cultural theory with n ational sentim ents. There are three representative reading ways to Cultural nationality. Onei s Fengyoulan’s way of “say Shi with Li”, Mr feng plained nationality through distinguishing nature, custom and sentiment. One is Zhangdainian’s way of “C hi nese philosophy”, Mr zhang interpretted cultural nationality with traditionalc ategory of Ti and Yong. One is Pangpu’s way of “seek cultural origin”, he u se d western cultural theory for revising nationality, such as theory on originate ,stage and pattern. Theoretical research connects with real care closely. So t hey all rebuilded sentiments through different way.    Key words: Cultural nationality; say Shi with Li; Seek cu ltural origin; Rebuild sentiments       “文化民族性”是近代以来的重要话题,因其双关文化理论和民族情结,也就有了不同 视角的学理言说。自“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改造国民性”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文学作品呈现“国民性”的各种丑态,“劣根性”的国民症候逐渐定型于“恨 铁不成钢”的时代诉求中。时过境迁,重新审视“国民性”提上思想史日程,转换探视问题 的角度成为必要的方法论突破,那就是抛却“死而后生”的情感型思考框架,走向“学理分 疏”的理智型解读路途。冯友兰、张岱年、庞朴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既完??了“努力厘清”的 民族性理论解答,也演绎了“重构自主”的民族情感。      一 性、习、情的判别:冯友兰的“以理论事”路径       冯友兰在抗战期间,书写了奠定自己哲学家地位的《贞元六书》,形成了“新理学”哲 学体系。在《新事论》一书中,他着重探讨了“民族性”,“另写一书,以讨论当前许多实 际问题,名曰《新事论》。事者对理而言,论者对学而言。讲理者谓之理学,说事者谓之事 论。对《新理学》而言,故曰《新事论》。”①《新事论》沿袭了《新理学》的哲学方法 ,又有明确“关注实际问题”的当下指向,用判别“性、习、情”的“理学”方法,层层剥 落“民族性”的不同内涵,其目的既要明晰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希冀解决正确对待中 、西文化的现实问题。    何谓“民族性”?冯先生首先把“民族”和“性”剥离为二,先讨论“性”这个总概念 。“性”与“理”一致,“凡属于某一类之事物,必皆依照某理,有某性。所谓性,即属于 某一类之事物所依照于某理者。”②这就是“逻辑上所谓性”,“其所有之所以为某类底 事物者,即属于此类底事物之某性。”与此对应,还有“生物学上所谓性”,“生物所有一 种要求或倾向,与生俱来,‘不学而能’者。”再把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