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式清明节可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新式清明节可能

一个新式清明节可能   如果拿礼教来硬套那些写清明诗的诗人,一半的家伙都是离经叛道者。“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的杜牧不去哭泣悼亡,而是寻花问酒。   另一位宋朝诗人王禹俏写下的诗歌《清明》则更加强调花和酒在清明节时的作用,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一个被民俗学家们多次强调“严肃点,中华民族过清明呢”的节日,在古代诗人笔下,却是一个已经非常世俗化的节日。   这也正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所担心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的一些人往往还有过学校组织给烈士扫墓的经历。而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许多年轻人,再也想不起“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了。   在今年的清明节。河南郑州的打算是通过公祭黄帝把全省人民凝聚在一起,顺便为“炎黄二帝像”争取游客。为此郑州的公务员“清明小长假”一律加班。河南要把公祭黄帝争取过来,之前的黄帝一直是由陕西省进行公祭的。   除了黄帝、炎帝,女娲、伏羲、老子、孔子也都有人祭祀。如果单看清明一天的新闻,人们会有这样一个错觉,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全国人民都在祭祀几个神话人物和两个思想家。   宗教庆典式的公祭无法让清明真正深入人心。单纯的追思。使得这个节日很难吸引年轻人。年轻人正在寻找自己认可的清明。      美食的清明      北京“稻香村”食品店在卖青团,这被认为是清明独有的一种食品:这种绿色糕团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周作人在其散文《家乡的野菜》中提到过一种清明食品:黄花麦糕,是菊科植物鼠曲草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糕。当时很受儿童欢迎。他还提到了清明的野菜――荠菜和马兰头。   无论青团还是荠菜,都是应时之物一由新鲜植物制成的。 “饭统网”的电子杂志上,清明前专门推出了一期素菜专刊,清明吃大鱼大肉似乎不妥,不如吃点蔬菜清一清肠胃。   尽管用美食来吸引人们建立一种新的清明习俗是一个好主意,吸引周作人的美食也许今天再也无法吸引周杰伦――这没有经过饥饿的一代人。      “把清明变成中国感恩节”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萧放教授的主张则是:“通过提倡清明节来恢复中国人的感恩精神。”   在萧放看来,祭祀祖先正是古人对祖先表示的感恩,祭祀并不是要痛苦流涕。 “古代的规矩也是,哭新坟不哭旧坟。”   “我们可以把祭祀的内容扩大,不仅是对家族的祖先,还有整个民族的祖先,有意识地提倡对先人的感恩,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我们有清明。黄帝就是个象征,中华民族要祭他,传说他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要感激他。”   萧放认为现代的中国缺乏这种普遍的感恩意识:“日本人会把煮茶用的茶筅(竹子做的茶刷。形状很像今天的鸡蛋搅拌器)埋起来,还有盲杖,叫做盲杖冢。他们对物品都有敬重感激之心。”   萧放认为清明也可以赋予环保的意义,环保本身也是一种感恩: “环保人士是敬畏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传统节日不应该流于形式,要用心去体会它所蕴含的情感。”   这种今天看来颇为奢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在过去的中国并不罕见。过去有一些规矩,比如“敬惜字纸”,写过字的纸就是对文化传承立功者,不能乱扔和污损,要好好地烧掉。      新的祭祀方式和生死观      人们正逐渐修正着自己的生死观,死亡变成了一种并不遥远的事,谈论死亡的忌讳越来越少。2000年身患绝症的陆幼青写下了《死亡日记》,让人们突然明白,在这种人人早晚都必须经历的一关面前,人可以非常勇敢。   过去北京人忌讳八宝山,如今八宝山附近的楼盘一样能卖出好价钱。都市紧张的地皮和高昂的地价让人们的忌讳越来越少。这点让北京越来越接近东京――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坟墓是建在城市里的,自然也无法像许多地区“活人墓”那样铺张。   这和过去中国人的观念已经不同了。过去的死者都是埋葬在城池之外,生者居住在城里,号称“内外有别”。年轻人对死亡更加豁达。他们倾向于在网上祭祀自己的先人,或者清明期间写篇博客怀念自己故去的长辈。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一些网站推出了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的服务:   小事招魂,大事挖坟   请不要偷吃我的水果!   等我在天堂混熬了再接你们过来。   老子终于不用怕鬼了   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s!”――芙蓉姐姐   陪聊,提供夜间上门服务   感谢政府解决了住房问题。   挖深点,这样我就住到美国了。   生前是胖子,现在和邻居们一样骨感。   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解构死亡,更多的是在面临压力时用自嘲的方式加以释放。   “我们应该发展积极面对死亡的文化。清明里本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