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传统宇宙模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精心选出来的精品文档,相信对您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宇宙模型一:盖天说 盖天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又有三个具体的表现形式。据祖(日旁加桓)《天文录》记载是:“……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晋书天文志》认为最早的盖天说出现在周代,它把宇宙描绘成“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天圆地方”的形象。而在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中,盖天说的描述又构成了一幅新的景象:大地静止不动,平直的大地呈正方形,每边长八十一万公里,天与地之间有八万里,四周下垂,日月星辰在天穹上布列旋转,但不能旋转致地的下面。这一直观而形象的宇宙模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天圆地方”的观念也因为它的深入人心而深深地镶嵌在中国文化传统的骨髓之中。战国时期,学者们为了说明圆的天穹如何与方的大地吻合等问题,将该模型演化为天地双拱说。据《晋书天文志》记载,这一模型提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的观点。《周髀算经》对这种变异的盖天说的解释是: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 宇宙模型二:浑天说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另一种宇宙学说。在《隋书天文志》中,这一模型被解释为:“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日浑天”,其意义是认为球形的天穹裹着球形的大地,古代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它描绘成鸡蛋壳裹着鸡蛋黄的模样。这个宇宙学说萌芽于战国时代,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慎到(前395-315年)在《慎学》中最早表述了浑圆的“天”的概念:“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而这在惠施的《庄子天下》中则是“南方无穷而有穷”、“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的景象。中国汉代是浑天说成为一种较完备的宇宙结构体系学说的时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促成了这种宇宙思想的形成,其中,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设计制作的浑仪,形象地说明了浑天说的宇宙体系思想。张衡进一步发展浑天说思想而成为这一宇宙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灵宪》中将“浑天”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有空间而无物质的“溟涬”阶段;其次是从“无”中生出“浑沌不分”而“互混互动”的元气的“庞鸿”阶段;第三是元气分开使“清者外形成天”而“浊者内形成地”的“天元”阶段。在《浑天仪图注》中,他更是系统地论述浑天说的基本思想:“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还在浑天说宇宙体系思想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在《灵宪》中指出:“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一重要的古代宇宙思想后来与中国古代关于气的思想观念相结合,产生了“地在气中”的中国古代宇宙思想。这种思想成为解释人们想象的地球回旋浮动现象主要的思想基础。浑天说把所有的恒星都布满于一个“天球”上,并使日月五星于“天球”上运行。学者们按照这一思想发明了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以此来度量天体的位置和计量天体的运动。浑天说形成后成为统治中国天文思想达二千年之久宇宙思想 宇宙模型三:宣夜说 宣夜说传闻的源头在遥远的殷代,而据《晋书天文志》记载,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公元281-365年)才给它以贴切的解释。他指出:“宣,明也;夜,幽也。”在他眼里,“宣夜”就是“宣劳午夜”日夜运行的意思。在《天安论》中,他指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液,万品之有行藏也。”这种表述是宣夜说所谓的日夜运行的写照。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宣夜说描绘的主要是宇宙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演示了中国古代学者眼中的一种混沌的无限运动。在《庄子逍遥游》中,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 《晋书天文志》中,以东汉前期的郄萌(公元2世纪)的话来说,就是:“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之然也。譬如旁望远道之黄山皆青,俯察千纫之含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在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须气焉。” 郄萌的观点描绘了一幅日月众星在“气”的无限空间运动的图景,它一改过去历史上认为的“天”有形体和质量的观念,否定所谓的固定 “天球”,把天只不过看成是无边无涯的气体,而认为我们所见的日月星辰只是在气体中漂浮游动的。东晋的宣夜说有了进一步发展。在玄学家张湛的《列子天瑞篇》中:“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是对日月星辰也是由发光的气所组成的天才猜测。魏晋之季,终生隐居著书的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提出:“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日天河,一日云汉,众星出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将银河理解为气而日月星辰从其中产生的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