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8电脑整合制造.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8电脑整合制造

3.8電腦整合製造 3.8.1前言 產業自動化在早期為專用機時代(1960 年) ,後來利用群組技術 ,進入彈性 製造單元(FMC) 。在 1980 年代中期 ,加入生產系統管理及區域網路的使用,乃 進入工廠自動化(FA)及彈性製造系統 (FMS)時代 。在1980 年代後期及 1990 年代 起 ,即進入電腦整合製造(CIM)時代 ,而營運管理、銷售、成本、市場預測及 訂單管理等都納入考量 。同時間,機敏性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 AM)的觀 念也正廣為推行 ,例如及時生產(Just in Time, JIT) ,看板式管理 (Kanban System) ,精簡生產(Lean Production),快速回應系統 (Quick Response System) , 自 主 分 散 式 製 造 (Holonic Manufacturing) ,生 化 式 製 造 (Bionic Manufacturing) ,碎形製造 (Fractal Manufacturing)等 。在 1990 年代中期以 後 ,強調企業整合(Enterprise Integration, EI) ,著重金流 (Cash Flow) 、資 訊流 (Information Flow) 、物流(Material Flow)及產品生命週期 (Life Cycle) 的整合 ;代表性的系統有: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產品資料管理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資訊運籌管理系統 (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 Cycle Support, CALS) ,智慧型製造系統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IMS)等 。在21世紀的製造系統 ,除了考慮金流,資訊流,物流和產品 生命週期外 ,還須考慮將資源回收納入流程的環保流(Environment Flow) ;同 時 ,網際網路的大量運用,也對製造系統的型態產生衝擊。因而,虛擬製造 (Virtual Manufacturing, VM) ,虛擬企業 (Virtual Enterprise, VE) ,和環保 製造(Inverse Manufacturing, IM)均為新世代製造系統的主流 。 3.8.2 我國生產自動化與企業電子化之現況 (一)技術開發現況 1 國內自動化工程系統技術之主要發展項目概為 :(1)整合型彈性製造系統 (FMS/FMC/FTL) ;(2)整合型金屬成型製造系統 ;(3)智慧化檢測識別 /追蹤監控 系統 ;(4)工廠營運管制系統(MES) ;(5)製造資源規劃管理系統(MRP-II) ;(6) 產品開發同步支援系統(PDM/CES) ;(7)CIM 系統整合工程技術 ;(8)全球供銷運 籌管理系統 ,這些技術項目國內發展的起步比較晚,不過目前亦大致都有一些 基礎 ,也已經有一些廠商完成這些技術的應用導入而獲致相當良好的成效,只 是就整體產業面來看 ,目前不論在推廣的廣度,技術的深度,乃至於系統整合 的完整度方面 ,都仍有待加強。 (二)我國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經過十餘年來的發展 ,我國目前自動化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足可滿 足業界大部份一般性的需求 ,然而與國外先進國家相較,我國仍有相當長的一 段距離 ,有待未來的持續努力與追趕。 在自動化工程系統技術方面 ,我國近年來亦有相當長足的發展,不論在 CAD/CAM 系統整合應用 、生產線連線整合、線上品管檢測、自動倉儲物流、整 廠運作監控 、彈性製造系統、電腦整合資訊網路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進展, 國內各產業亦都有相當普遍的導入應用 ,顯見技術已漸為國內產業所認同與肯 定 。展望未來的技術發展動向 ,基本上與國外先進國家的技術發展潮流相似, 系統整合化的訴求 、整合介面的標準化,從機械設備的整合 ,生產線與倉儲物 流的整合 ,遠距設備維修診斷,乃至於工程研發、產銷管理及生產製造的CIM 系統整合 ,更甚而到企業間的CALS 供銷運籌整合 ,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就 國內產業環境而言 ,由於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質,低價位、易使用、PC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