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出土古陶器现场保护探究
出土古陶器现场保护探究
中国制陶工艺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等遗址,以后随着制陶原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烧制工艺的不断改进,陶器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出土陶器文物逐渐成为中国早期文明创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之一。广东省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近千处[2],其中出土陶质文物的器形、几何印纹和纹饰的演变为研究岭南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等历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陶器在出土时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酥粉、纹饰残缺不全等情况。因此如何保护出土古陶,防止遗失更多的古代信息,并使它们世代流传,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拟分析陶瓷从出土到收藏的整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物理、化学损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文物保护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一.出土陶器文物损坏的原因
广东出土陶器的种类繁多,依其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3],这些陶器都是由粘土烧制而成。粘土不是普通的土壤,实质上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由多种硅酸盐矿物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般认为先民们是利用河流自然陶洗、沉淀出的粘土来制作陶器的。下表列出的是广东饶平出土部分陶器的化学组成。
广东饶平出土陶胎化学成份表
成份(%)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MnO P2O5 灼减 总量
样品1 67.30 26.04 2.88 1.91 0.23 0.16 0.66 0.04 0.01 0.08 1.44 100.75
样品2 67.77 26.22 2.90 1.92 0.23 0.16 0.66 0.04 0.01 0.08 1.44 99.99
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1000℃以下,在此温度范围内粘土中有机质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其余成分基本保持不变。因此,陶器的结构不致密,孔隙大,易遭受机械损伤。埋藏环境的污染还可能造成陶器表面污物的积累和外观的改变。一般说来,造成古陶器损坏的原因可分为物理损坏和化学损坏。
1.物理损坏
陶器本身质地脆弱、易碎,物理损害难以避免。操作中的人为损害、霜害、可溶性盐溶蚀以及不当的保护处理都属于物理损害,这种损害表现为表面磨损、裂缝、碎片、表面脱落和胎体的彻底碎裂等。损害分类具体有如下几种:
a.磨擦、冲击损害
古陶从考古工地出土后,表面附有厚厚的污垢和沉积膜,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利用各种工具清除表面附着物,都会带来冲击损害。由于质地脆弱,曾经使用过的古陶或多或少也会带有划痕和破损,即使在博物馆环境存放,在移送、包装、库存的过程中也都会发生破损的情况。
b. 可溶盐的损害
温度和相对湿度决定结晶盐的破坏程度。容易产生破坏的可溶性盐有:氯化物、硝酸盐、磷酸盐等.玻璃化程度不高的陶器,孔隙较多,盐分随着水进入陶器,容易发生此类危害。陶器内存在可溶盐时,在埋藏或出土保存过程中,如果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可溶性盐就会结晶析出,对古陶的表面产生破坏,如果反复多次,危害将更加严重。
c.冰霜的危害
玻璃化程度不高的陶器因胎体多孔,容易吸附较多的水份。低温条件下,吸附的水容易结霜膨胀,产生破坏性应力,如果结霜现象反复发生,就会促进陶器表面酥粉发生。
2. 化学损害
a. 水的危害
对于烧成温度较低的陶器,如600℃ 左右,当其处于潮湿环境下或充满地下水的墓葬内,将受到水的浸蚀。 陶器胎体的某些成分会发生水解,使胎体疏松、强度降低,严重时,胎体甚至会发生变形。
b.酸、碱腐蚀酸性物质进入陶器,在潮湿状况下形成的酸性溶液会促进陶器表面硬壳层的形成,使表面失去光泽。硅酸盐矿物则更易被碱腐蚀,在碱性条件下更易损害。
c.表层硬壳的危害
埋藏条件下,陶器表面常常会沉积一层固结物,即所谓“表层硬壳”。这些硬壳的成分一般有三类:硅质(硅酸盐)、石灰质(碳酸岩)和石膏质(硫酸盐)。陶器因疏松多孔,有时这种表层沉积物可深入其内层,这时,就很难将其彻底清除。三类硬壳中,硅质类硬壳较难清除。寒带和温带地区,硅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热带地区,其溶解度要大些,故相对而言,热带地区出土陶器表层常有硅质类硬壳。此外,若埋藏环境中铁含量较高,陶器表层则可能沉积铁质化合物。若陶土富含石灰石、方解石等碳酸钙矿物,则在烧成过程中,陶土中碳酸钙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后,留下的氧化钙将吸收水分,使体积膨胀,其所产生的内应力可使陶器破碎。陶土中富含石膏质物质也会产生类似破坏效果。而二氧化碳的释放又可使陶器的孔隙率增大,导致胎体疏松,强度降低,与此同时,埋藏环境的有害杂质随水份又可乘隙而入,导致化学损害。
d.陶器制作过程中许多不利因素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