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朗坡古驿道石板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朗坡古驿道石板路

沙朗坡 古驿道 石板路 张国启 沙朗坡在沙朗白族乡沙朗坝子盆地的南坡,根据《昆明市西山区地名志》记载:“沙朗坡(山),在大村东面.海拔1967米。山有一坡,是到沙朗的必经之路,故称。” 根据《徐霞客游记校注》一书(明、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记载:戊寅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初九两日即在沙朗游历并写下了详细的日记,他从省城昆明往筇竹寺、妙高寺、经徒坡、天生桥、沙朗洞,并在现大村地界内住了一晚,考察了现在的水帘洞(沙朗洞)经李子坪、头村、二村、三村去富民境内。日记中提到的陡坡、沙朗道、沙朗、头村、二村等地名与沙朗现在的地名相一致。在初八日的日记中写道:“……始从畦塍北行,一里,有溪颇巨,自坞北来,转而西去,余所从南之水,亦入之,同入西南峡中。路北渡之,一里,有村聚倚西山之麓,是为沙朗。……”,可见当时沙朗之基本的胜况。 沙朗地名牌记载:“沙朗,彝语,意为沙多的坝子。”《续修昆明县志》载:“沙朗,距城三十里,四面山围玉屏,林壑幽邃,……”。可以看出,当时沙朗坝子的白族就很兴旺。 1936年春天,龙云派直属部队首先修通了黄土坡经王家桥、普吉、到桃园绕水金山、经过龙池、东村至沙朗温泉的公路。 原昆明县迤北干道及支线史载为中华“南方丝绸之路”联系昆明的古道之一。在现在的五华区境内,原有的步行驿道走向为:从城西北汇入商山寺,上羊仙坡,王家桥,汇入普吉分道。主干线从普吉—天生桥(沙朗洞)--头村—二村—富民—禄劝—元谋—永仁—金沙江,摆渡后入蜀地。 从普吉—桃园—沙朗—厂口—散旦(富民、古为嵩明)--迤六(五华区飞地)肖家村—嵩明、寻甸。 民国22年(1933年)开始,筑昆(明)富(民)路,1957年修建起黄土坡—沙朗—厂口--迤六(五华区飞地)肖家村,全长48.5公里,境内长34公里。1973年大普吉—沙朗—厂口—散旦修通了沥青公路。 1964年修昆(明)肖(家村)线,通车后,古步驿道被公路所代替。留下的步驿道路段长度不足4公里。 据说驿道当年的起点位于普吉轻机厂处,站在昆明的大西门就能看到驿道,它经沙朗、富民到厂口。历史上是条商道,也是沙朗、厂口、富民入昆的必经之路。驿道的历史目前无从可考,但从驿道上遗留的马蹄印深度及石头的光滑程度看,估计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沙朗坝子为该乡最大的盆地型坝子,自古有“沙朗象口锅,出门要爬坡”之说。沙朗坡在石盆寺山脉老青山的北坡,沙朗坝子的南坡,是经过沙朗到昆明的必经之路。前面所说的两条古驿道都从沙朗白族乡境内通过。其中,从普吉—桃园—沙朗—厂口—散旦(富民、古为嵩明)--迤六(五华区飞地)肖家村—嵩明、寻甸的这一条,经过了沙朗坝子沙朗坡,在沙朗坡上面还保存相当完好的一段古驿道石板路。 走在沙朗坡,竟然脚脚踩的是青石板,而且是几百年前的古驿道,这古驿道达2.2公里长,古驿道宽1.5-2米,整条古驿道保存还相对完整,道路边还有野花摇曳,浓香扑鼻。这一条古驿道一直通到数量大村沙朗河上面的石拱桥,进入大村地界,就可以看到整个沙朗坝子的全貌:沙朗温泉、白族民居、沙朗河流、白族牌坊、度假村等等。   这一条陡峭的驿道,不知几百年,古旧的山石踩出了深深的蹄印,说不出的古老、怀旧,却因了春天的到来,满山的野花映照而灿烂生姿。   这是一条写满了古滇国人背马驮历史的沧桑古道,它的位置恰好就在沙朗坡上。据《昆明县地志资料》记载,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从富民经过沙朗运盐、粮食、木炭、野生菌等土特产货物到昆明,便习惯用马匹驮运。这样说来,这一条古驿道的存在绝非一日两日了。其实,沙朗一带本来就多山,不从崇山峻岭中开辟通道,又哪里有捷径可走?山高坡陡,人困马乏,沉重的货物压在矮小的骡马背上,长途奔波的疲累与艰辛可想而知。怪不得,沿途的许多泉眼都被发掘出来,想是赶马人一路上就是靠这不绝的泉眼滋养生命的?所有沙朗地方龙潭泉水很多.有人说,其实这条人背马驮的山道,其历史比上面的考证还要久远———昔日昆明的货物经成都运往大都(北京),便是往返于这些驿道。朝迎日出,暮披晚霞,骡前马后,迤逦登临,好一条繁华古道!走在古驿道上,我仿佛听到遥远的山路上传过来的马帮悠远的铃声和历史的脚步从崎岖的山路上走过时粗重的喘息……驿道附近更有风景。 从老青山石盆寺坡顶往山下走,山脚下,便见几株高大的古树,围着一池清澈的龙潭,还有沙朗温泉和古老的沙朗河。晨光亮丽而眩目,懒洋洋地、无言地栖息在枝头。萌动的春意,从树梢上零星的新绿间便可以读出几许。鸟儿是跳跃着从别处飞来的,想是看到了这里的生动前来踏春?早晨的风吹来,打在脸上,仍然有些阴冷,是山脚下有一泓龙潭的缘故么?龙潭澄澈且安静,水底上的几茎水草清晰可辨。古树、龙潭、古寺、小鸟,古老与轻灵,流动与静止,就这样和谐地搅在一起。   今年阳春三月的一天,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