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家眼中中国食品安全
专家眼中中国食品安全
仅仅间隔两个月,将再次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尽快建立食品安全制度已成为各界共识。
“有什么安全可靠的奶粉,可以拿给宝宝喝啊?”今年年初刚成为母亲的李秋菊,虽早已做好培育宝宝的准备,但9月份“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让她和丈夫忧心忡忡。倒不是担心孩子会患上肾结石,孩子一直是洋品牌奶粉喂养的。而是奶粉危机爆发后,李秋菊再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奶粉。
因为即使是洋品牌,也有不少企业的奶源来自中国,这样洋品牌奶粉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现在李秋菊买奶粉,不仅要看品牌,还得考虑奶源产地、检验标准、是否有历史不良记录等问题,“反复比较也不知道买哪种好。”李秋菊说。
9月22日,央视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内109家奶粉生产企业的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进行了检验,其中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三聚氰胺。在液态奶检测结果中,光明、蒙牛、伊利等业内大颚生产的液态奶均检出三聚氰胺。
乳品掺假与反掺假30年
“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其实,中国乳业与掺假搏斗了30年。”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说。
1978年,中国存栏奶牛共48万头,年产原料奶97万吨。48万头奶牛中,国营的奶牛场饲养着37万头。当年,国家开放了允许私人饲养奶牛的政策,少数散养业主为了多卖钱,开始动脑筋掺假。早期收购生奶单纯以重量或容量计价,以感官评定检测为辅,掺假者多数只掺水。掺入水量不超过15%,感官评定一般难以察觉。
为应对掺水造假,鉴于掺水导致牛奶比重降低,乳品企业增加了现场测试比重项目。之后,不法分子就在掺水的同时,掺入米汤、豆浆、面糊、盐、化肥、牛尿、泥灰等物质以提高比重。在这一阶段后期,企业纷纷增加滴定酸度、碱度(玫瑰红试验)、淀粉、杂质度、冰点测试等辅助项目应对,但效果不甚理想。
反掺假的失败,导致上世纪80年代初食用奶粉中毒事件的发生。后经查实,掺假者在加水之后,为增加比重竟添加从土墙上析出的土盐,而土盐中含有大量极易引起人体中毒的亚硝酸盐。乳品企业为此引进了手动浊度脂肪快速测定仪,实行“以脂论价”办法。但??一作法随即催生了掺假者使用“伪乳脂肪”类的乳化鱼肝油、植脂末等新手段掺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抗拒乳业掺假进入化学微溶品时代,国内乳企引入“洋枪洋炮”,是为乳企抗掺假的第三阶段。企业用进口的牛奶成分自动红外快速分析仪替代浊度脂肪测定仪。如此一来,原料奶收购时可以同时检测脂肪、蛋白质等成分含量,并据检测指标实行“按质论价”。
但很快社会上又出现了新的掺假手法,大量的“伪乳蛋白”开始大行其道,以豆浆、尿素、蛋白精等为甚。
这期间甚至出现了“地下研究机构”专门研制、销售同时掺假“蛋白和脂肪”两大主要指标专用的“二合一”复合添加剂,提供给非法收奶站或挤奶站,以蒙骗现代化的检测仪器。直至本次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顾佳升表示,在乳业竞争白热化阶段,为了成本考虑,很容易在监测环节方面出现漏洞。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在乳业内集体爆发,正好印证了这点。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20多万儿童由于食用不安全食品而致死。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专项调查,全国有10.6万多家食品企业,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超过10%的企业无营业执照,1/5属无标生产,2/3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1/4对进厂原料不进行任何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
对于食品卫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卫生部执法监督司司长赵同刚总结了五条:微生物污染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
孙树侠把中国食品现状总结为:“不干不净”、“乱添乱加”、“不明不白”。孙是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综合研究所研究员。
“不干不净”,指的是产品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有报道称最严重的竟超标8000倍;“乱添乱加”,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剂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剂,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还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有害物质,如苏丹红等;“不明不白”,指的是食品标签不规范,如标签无生产日期,标注生产地与实际不符等。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在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人大代表、院士钟南山不无担忧地说,由于近年来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男性的精子浓度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以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