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博士破解“从鱼到人”进化之谜
中国博士破解“从鱼到人”进化之谜
14岁,考取南京大学地质系;
25岁,成为国内培养的首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
34岁,担任中国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所长。
他以亿年,千万年为单位来衡量世界,用分秒必争的速度践行自己的誓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敏。
镇定“漂移的鼻孔”
内鼻孔是所有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一步一步登陆的鱼类,其内鼻孔如何演化而来?是来自外鼻孔的进化?亦或与生俱来?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当然也困惑着朱敏。1987年宋敏被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张弥曼院士免试收为博士研究生学术方向为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也就是四五亿年前的古鱼类,3年后,他成为国内培养的首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
如果说寻找化石是典型的概率事件,那么修理与复原化石则是,绝对事件,因为在地球剧烈的气候与地质变化中,柔软的鱼类早已支离破碎,而要把一条鱼完整地呈现 就必须投入绝对的耐心与定力。“朱敏还记得第一次修补化石,在粉尘与噪音中,他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切了一百多片石头,然后坐在显微镜前,用汽针一点一点地进行修补。
一天,在汽针下,一小片头骨在逐渐显形,朱敏发现了一条“可怜”的小鱼,它的颌弓是裂开的,颌骨中间有一个间隙,这是内外鼻孔之间的过渡之处吗?是鼻孔“漂移”的通道吗?
经过进一步证实和研究,结果表明他的猜测是对的!这条命名为“肯氏鱼”的小鱼,正处于从外鼻孔向内鼻孔过渡的阶段,内外鼻孔本是同源。
在英国《Nature》杂志上,法国科学家让维尔博士发表的评述文章称:这是一个已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新的资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多年来,朱敏一直致力于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探索,硬骨鱼类是脊椎动物的支系,而它的分支之肉鳍鱼,正是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的祖先,而这一问题的探索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朱敏决心填补这些缺失的环节。
那个已经失落了的世界,到底发生过什么?那些游???于海底的鱼,怎样历尽层层险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完美进化?它们如今流落何方,魂归何处?
带着这些问题,朱敏以锤子为伴,辗转于戈壁山岭之间,寻找化石,探求答案。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上山都会有收获,也许几代人的寻找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1998年夏天,他和师兄再一次?云南曲靖的翠峰山“朝圣”。他们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找,一周很快就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就在两个人疲惫不堪,坐在土地上闷闷地啃着馒头时,忽然,水沟边上一块发亮的石头在朱敏的眼中一闪而过,他下意识地小心凑过去拾起来,一小片深蓝色的骨片嵌在石间,他的心跳加快,“这是斑鳞鱼的下颌骨!斑鳞鱼的原生层位找到了!
不久,英国自然博物馆的阿伯格博士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评述文章中称:“(朱敏等的发现)将对硬骨鱼类演化模式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
谈起科研道路上的寂寞与艰辛,朱敏将其归结为一个词――充实,我的内心始终是宁静而满足的,在与鱼化石的亲密接触中,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不做数学家,一样可以撬起地球”
少年时的朱敏热衷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立志要做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
然而在高考中,朱敏恰恰在数学这一科考砸了,只得了八十多分。无奈之下他被调剂到当时的冷门专业――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
“现在的学生对于恐龙、化石、达尔文的进化论,多少还有点概念。而在当时,我是憎懵懂懂地踏上了一条充满未解之谜的道路。”他坦言。
入学后不久,地层的沉积,古生物的孕育……这些带有诡谲色彩的地球秘语带着远古的气息强烈地撞击着朱敏的心。
他找到了新的支点,心想,“不做数学家,一样可以撬起地球。”
朱敏称自己是能坐得住板凳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大学本科的4年里,他用心学习每一门课程,喜欢“泡图书馆,他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第一步。”
1984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朱敏开始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并致力于对硬骨鱼类起源,早期演化以及四足动物起源等的研究。
古生物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古生物学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读硕士研究生时,生物系的学生需要补地质学的课而地质系的学生需要补生物学的课,朱敏表示,没有十年寒窗苦读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耐心”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他坚信,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钻进去,而不是浮于表面,这样,就能发现科学的“美”。
每年,朱敏都要对云南曲靖、昭通等地做一次地毯式的搜索,那里是世界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