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式狂欢新高度
中国式狂欢新高度
现在的北京海淀公园很安静。不过当你俯下身子,看那些青绿的草叶,依旧能够看到踩踏的折痕,依旧能够感觉到就在不远的前些天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2007年5月1日到4日,每天有两万人从四面八方挤到这块35000平方米的草坪,在开放而又有限的空间里,跳的跳、闹的闹,玩的花样百出。如果还嫌不尽兴,干脆一群人围成圈儿,起跑后互相撞击对方的身体。这四天内。他们就这样从中午开始,一直闹到晚上10点多。
这群路人眼中的疯狂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中有人把自己长达4天的喧闹解释为“纵情欢乐”,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狂欢”一词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个狂欢之地是北京海淀公园,位于这座急剧扩张的城市的西北四环,海淀公园的草坪成为他们纵情欢乐的承载物。35000平方米仅仅相当于7个标准的足球场,正是这块弹丸之地在4天内接纳了总计8万人的集体宣泄。
发生在五一长假期间的这场盛大狂欢有一个名字,叫“迷笛音乐节”。迷笛,本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乐器厂商间达成的一项协议,这个协议统一了新派生的各种数字乐器的接口方案,后来被泛指各种电脑音乐设备。上世纪90年代,以传播现代音乐为己任的北京迷管音乐学校诞生,而“迷笛音乐节”便从这所学校派生出来,2000年至今,“迷笛音乐节”历时8年,其间,“音乐”二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狂欢的意义被不断放大。北京地下乐队“舌头”的主唱吴吞甚至在2004年“迷笛音乐节”终场舞台上高喊“重要的不是摇滚乐,而是你们!”当时,台下人潮汹涌,许多人当场流下了狂热的眼泪。
有人如此评价这8年来的迷笛音乐节:“迷笛,统一了数字乐器的接口,也统一了中国人的狂欢接口。”
5月1日下午3点,北京海淀公园东门外就已经蜿蜒着数百米的长队,焦急的人群在烈日的暴晒下等待着入场,他们手持着八场券――“迷笛”一会儿就要开幕了。与此同时,许多人依然在赶往海淀公园的路上,这些还没买到八场券的“狂欢期待者”甚至还不知道:这一天的9000张日票和6000张通票已经全部卖光。事后,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告诉《新世纪周刊》2007年的迷笛音乐节,“每天进场人数达到2万,比去年增加了1/3。
尽管“迷笛”的音乐色彩日渐淡漠,然而。这场8万人的集体王欢终究不能缺少音乐这个大背景。“迷笛”的舞台是乐手、歌者发出狂欢信号的所在,吉他噪音的扫射是8万人集体狂欢的发令枪。掷年的“迷笛”舞台划分十分细致,囊括了主舞台、吉他舞台、电子,实验音乐舞台、YAN舞曲舞台和场外舞台,并首次增设Hip―Pop舞台。67支中国乐队,23支国际乐队,57名中外民谣、嘻哈、舞曲、电子实验音乐家为8万狂欢者制造着纵情宣泄的背景音乐。
事实上,海淀公园在这四天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狂欢者,他们中有的甚至是从新疆、云南、上海赶到这里的。
与8年前的冷落相比,今日“迷笛”已经壮大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狂欢,也有人干脆把它称为“疯子过节”。最怪的怪物和最美的姑娘、热血奔涌的“愤青”和不甘颓废的“愤中”、放肆的朋克青年和平日里循规蹈矩的白领……他们在四天内汇聚在一起,成为当今中国一部分先狂欢起来的人。
“在周围同事中间流行的蹦迪、钢管舞啊什么的,我觉得太小儿科了。迷笛有音乐、有啤酒,在这里,我可以呼吸最自由的空气,我可以尽情宣泄,因为这里都是我的同类。”5月3日下午,在轰鸣的声响中,26岁的王文辉几乎用喊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他目前供职于北京一家外企广告公司,从非典那年开始参加迷笛音乐节,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王文辉的装扮显得十分醒目,艳绿的T恤印着奇怪的图案,头发用摩斯打成了鸡冠状。他说:“我不是单冲着音乐来的,但迷笛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让这里的狂欢显得很干净。”王文辉指着自己身上的T恤说:“这是我在门口用颜料涂的,好看吧?”
事实上,舞台上下的“迷笛”已经成了今日北京“奇装异服”最为聚集的场所,另类的、前卫的、怪诞的服饰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为了能让这种展示更具个性化,入口处特地设置了一个台子提供颜料,人们可以在T恤上任意涂鸦,制作“独此一家”的个性T恤。
五月初,北京的平均气温高达30摄氏度,而在迷笛音乐节现场,却不乏高温里穿着皮衣、皮裤的青年,甩动一头长发,跟着音乐尽情摇摆,而他的脚下则是一双脏得不能再脏的帆布鞋。
Pogo依然是今年音乐节上最为狂热的场景,这种源于朋克乐的撞击被狂欢者们认为是宣泄情绪的最佳方式。素不相识的人们围成一个圈儿,助跑之后跟着音乐的节奏猛烈撞击彼此,一个个热烈的人造漩涡让狂欢者感受到瞬间刺激的狂喜。
一位有些发福的中年人出现在Pogo的人群中,撞击结束后,这位初为人父的男子说:“起跑之后与对面的人撞上的一刹那,我的脑子‘唰’的一下,好像在那个瞬间达到了兴奋的定点,太爽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