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美新闻文化差异及应用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美新闻文化差异及应用意义

中美新闻文化差异及应用意义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一、报道内容比较      《纽约时报》在2005年8月26日-9月2日这段时间报道篇数为107篇,《人民日报》在2006年8月10日-17日这段时间报道篇数为18篇。      二、内容分析      1 新闻关注对象侧重点不同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纽约时报》非常关注飓风对灾民造成的影响,有40篇相关报道,几乎占文章总数的40%,文章中有大量消息来自灾区民众,是官方消息来源的2倍,专家消息来源的3倍多。大部分特写都是关于灾民的故事,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某个灾民的遭遇为导语,突出文章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精神。   记者采访了留在灾区的不同年龄、背景的灾民,有失业的中年男人、赌场老板、旅馆老板、旅客、失去母亲的女子……记者详细地了解飓风来时他们的状况,飓风对他们个人和他们家庭成员或生意造成怎样的损失,为什么他们不撤离,让他们表达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面对强大飓风时的心态,对政府救援措施的看法。   举两个例子:《新奥尔良一片混乱》(8月30日)一文中,记者去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写到:失业的琪阿娜和她做短工的男友乔纳森早上8点醒来发现自己被水包围了。琪阿娜说:“我们的床在水里漂着,我们游出窗外,进入邻居的阁楼。”可是4小时后,阁楼被水淹了。他们在唯一露出水面的屋顶上呆了4小时。《海滨城市废墟遍地》(8月30日)一文写到:做租车生意的比尔?吉布森站那儿看着一块篱笆木头在水里漂来漂去,碰撞着他的车……他妻儿都平安……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家是否完好。“不知道我的家和我的猫是否还在”???他说。   记者还采访了在撤离路上的人们,了解他们各自的遭遇和感受,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比如,《寻找庇护之所》(8月31日)一文中,海蒂?普内尔,50岁,去沃尔玛买水却发现超市断水了。“我们考虑往北部搬,我们可能会变成吉普赛人那样,”她说。   记者也采访了成功撤离的人、亲朋在新奥尔良市的人,讲述他们的焦心、担心、放心的心情,在陌生环境里的矛盾心理。比如,《一城空,一城满》(9月2日)一文中:丽萨-布尔乔思努力在适应新环境。一个朋友免费给了她一个房间,还有朋友打来电话说要给她钱,但是丽萨说她感觉怪怪的,“我以前从来不需要别人给予。”   《人民日报》的文章在报道台风对灾民灾区造成的影响时,只有总体的数字,没有报道台风对某个村民家庭造成怎样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在报道中,侧重政府消息来源,来自民众的消息来源比较少,只有9个,是政府消息来源的1/9。在文章举具体事例时,比较常见的是“党员干部、边防官兵、当地村民、镇里的老人、受灾群众”等集体名词,而不指出这个人的名字、年龄和职业背景。   比如,8月11日《超强台风考验应急能力》一文中:镇里的老人说,他们曾经见过12级台风,但和今天的风力相比,那简直是“小儿科”。8月13日《浙江各界支援灾区重建》一文写着:在山前增坪村,群众找来斧锯,锯开横在路面的树干,清扫路面障碍物。8月14日《看望慰问奋战在抗灾救灾一线的广大军民》一文写到:他(回良玉)握着受灾群众的手说:“天灾无情人有情,党和政府有情。希望你们振奋精神,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8月15日《抗灾壮歌救浙江》一文中,记者写到:几位村民激动地说:“我们的命是党和政府给的,不是镇村干部帮助我们转移出来,后果难以设想。”   两家报纸的报道着眼于不同角度。在侧重群体与个体的过程中显示了两种新闻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中国文化具有“集体主义”的特点,侧重于把个体放在群体中来表现,代表群体声音,中国新闻报道反映出了这种群体取向。相反,美国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更重视个人的声音。1789年美国宪法的制定创造了一个强调个人自由的社会环境。个人主义可能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   在强调个体的美国新闻文化中,美国媒体重视人情味角度,强调个人消息来源的重要性,反对采用抽象的概念。通过强调人情味,报纸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有人情味的故事核心在于他们代表了人最基本的情感:爱情、愤怒、悲剧、悲伤、愉悦。所以,《纽约时报》自然在飓风报道中把大量篇幅用于报道灾民灾区的情况。   美国媒体关注灾民个体的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