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北欧王国生态文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验北欧王国生态文明

体验北欧王国生态文明      瑞典人这些年虽然没有建高楼大厦,却在低能源消耗中不懈地寻找新的增长点。瑞典的发展很可能意味着21世纪的国力竞争出现了新的起跑线。      环保:瑞典人感到骄傲的话题      旅居瑞典的日子,笔者常为它美丽的自然景色赞叹不已。无论在大都市斯德哥尔摩、哥德堡还是小城乌普萨拉,处处绿树成行、空气清爽,即使热闹的市区,也总可看见大片碧绿的草坪。离斯德哥尔摩市区咫尺之遥的中国大使馆,不时有野鸭、小鹿和小兔来作客。   大自然深深地融入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习惯。没有人在大街上乱扔垃圾。在长途旅行车或火车上,乘客们总会在下车前自觉拿来垃圾袋,把用完的易拉罐、糖纸、擦手纸等装好,扔入不同的垃圾筒。从1970年代开始,瑞典就实现了垃圾分级处理。每年年初,各家各户会接到一份通知,上面印有每月收集旧报纸的日期。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把旧报纸整齐摆放在门前。在瑞典的一个农场,笔者发现农场主特意把蓄粪场的下水道与排泄雨水的下水道分开,以免造成污染。   环保是瑞典人感到骄傲的话题。在交谈中,瑞典朋友会情不自禁地介绍他们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努力。有一次,我们到斯德哥尔摩游览梅拉伦湖,瑞典外交部新闻司的陪同告诉我们,湖边那些厂房模样的建筑物都是数十年前的工厂遗址。1960年代初,政府制订了保护都市环境的规划,工厂分期分批迁出市区。如今,在城市早已看不到工厂的踪迹。   在环保方面,瑞典政府有一个座右铭――“从全球着眼,从局部着手”。10多年前,修建瑞典与丹麦之间的跨海大桥时,为了不影响环境,两国政府几经论证,甚至大桥建成后鱼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作了认真调查。施工部门对工程附近的海水、海床和所有生物进行监测。政府还在建桥工地旁修了一个展览馆,向人们介绍环保举措。   瑞典有不少种类环保税:对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废气,煤、油燃烧排放污染气体,使用锅炉燃烧排放气体等都要征税。政府征收环保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奖优罚劣”。如果企业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就能获得政府退税;排放量减少到一定程度,退税??超过税收额,企业还能得到一笔净收入。这样的税收政策促使企业不断投资改进设备。      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民族      瑞典人假期之多在欧洲闻名,可大多数瑞典人度假并不去旅游胜地,而是钻进深山老林或远离城市的小岛。很多国家的国歌歌颂民族独立和自由,瑞典国歌歌颂的却是美丽的国土。在瑞典工作期间,笔者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一百年前,我们还是农民呢!”瑞典人说这话时,没有丝毫自我调侃,却常带有一种洋洋自得,他们以此表明自己与农村、土地和大自然难以割舍的联系。   瑞典还有一条古老的法规――“自由通行权”,又称“全民的权利”。即在大自然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通行,甚至可以在私人草地或森林里搭帐篷、采浆果、采蘑菇,前提是必须遵守两项“纪律”:一是不破坏草木,二是不打扰主人。据说,这项法规在全球独一无二。   两年前,瑞典生物学家苏珊娜?维格?梅萨克发明了一种生物安葬法,将尸体先做冻干处理,然后做成有机肥料埋在自己选择的树下。据说这样一来,人身体中的一些分子就可以转化为植物的一部分,从而达到生命有机物的循环。后来,瑞典延雪平市一家公墓按照这一理念设计并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生化公墓。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无论科技创新领域还是最佳信息化社会排名均列全球第一。但瑞典人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对生活和未来又有着安适平和的期盼,对自然有着近乎宗教式的迷恋和崇拜。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绿党在瑞典出现,为什么瑞典人最早提出现代环保理念并在全球倡导“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际上,瑞典人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待环保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瑞典和挪威的渔业减产,科学家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酸雨――欧洲大陆工厂排放的大量酸性气体随高空气流飘到北欧,使湖泊酸化导致了渔业减产。瑞典人意识到,环保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全欧洲乃至全球的应对措施。于是,瑞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召开环境会议的建议,同时提交有关酸雨的报告。在当时的瑞典首相帕尔梅的极力促成下,首次人类环境大会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正是从那次大会开始,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世界性课题,瑞典人的俗语成了许多国家环保政策的座右铭:“我们并不拥有一个地球,我们只不过从孩子的手里借了一个地球。”      生态文明:国力竞争新的起跑线      阔别10多年,笔者不久前重返瑞典。10年,任何一个居住在中国的人都能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斯德哥尔摩这座欧洲名城似乎变化不大,公路旁的建筑甚至当年常去的那家电器商店的霓虹灯造型,都还是原来的样子。起初,真有些失望。   欧洲真的在衰落吗?高福利社会真的难以为继了吗?笔者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