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难抗争与心灵救赎
苦难抗争与心灵救赎
【摘要】余华的《活着》与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作品。两部小说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描述了各自国家两个不同的故事,但却存在着苦难人物的相似性,令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拷问自己的心灵、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很有比较的必要性。
【关键词】《活着》《追风筝的人》平行比较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堪称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通过描写一系列发生在一个叫做福贵的老人身上的死亡故事,讲述了他“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1]余华的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多项荣誉以及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读者对于苦难人生的思考,连余华自己都感叹,“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2]
而在《活着》出版发行十余年后,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8226;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以下简称《追》)同样创造了阅读奇迹,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年少时期对自己的朋友(后来得知是兄弟)哈桑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后,内心的挣扎与心灵的救赎的成长故事。这部作品同样冲击人们的内心深处,逼着读者拷问自己的灵魂。面对饱受战争与贫困摧残的祖国,胡塞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3]
《活着》和《追》这两部作品,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掩卷引人无限深思,均是当代世界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从作品中人物的相似性还是作品本身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等内容,有必要对《活着》和《追》进行平行比较,以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思考。
一、写作缘起
余华和胡塞尼两位作家有着较为相似的经历。两人虽都已移居他乡,却将自己重要作品《活着》和《追》中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儿时的居处。在成为作家之前,余华和胡塞尼还曾都是多年的医生。
在写作上,余华和胡塞尼也有着相似的看法。余华提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4]而胡塞尼则更直接地表示,“写作总是服务于我自己,是一种把故事告诉我自己的行动。”[5]作家创作一部作品首先是为了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只有将写作者真实的感受倾注进去,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活的灵魂。而余华和胡塞尼正是本着为自己的内心写作的态度,才让写出来的作品得到如此多读者的共鸣与喜爱。
而之所以写作并发表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余华是被一首美国民歌《老农奴》所感动,胡塞尼则是试图将世人眼中的阿富汗人人性化。两者都想要描写出人性的光辉。
基于以上几点,两个异国的作家描绘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二、平行比较中人物的相似性
正如列夫#8226;托尔斯泰在《安娜#8226;卡列宁娜》中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同样,伟大的作品也都相似。《活着》和《追》描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苦难,其对人物的塑造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鉴于此,笔者将对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比较。
(一)犯过错但充满智慧的父亲
小说《活着》中对福贵的父亲描述不多,但形象却很突出。他年轻时是一个吃喝嫖赌的败家子,以致“……祖上有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一折腾就剩一百多亩了”。[6]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的浪子,在福贵输光家产需要还赌债时,将本可以换成银元的家产全部换成铜钱,让福贵挑着沉重的担子去还钱,以期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7]这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最为朴素的生存智慧。在接下来福贵遇到一系列人生的苦难时,父亲最后教给他的这个道理也一定支撑着他渡过难关。
而《追》中对父亲的描述则几乎贯穿了小说全文。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当地的一个名人。他健硕勇敢、乐善好施,几乎人人称道。但在他的心里却埋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曾背叛他的仆人阿里,跟阿里的老婆发生关系并生下一子,即哈桑。但不能否认的是父亲身上散发出来的智慧与幽默气质。比如,在父亲耗资建造的恤孤院的落成典礼上,他的皮帽在演讲时被风吹落。他没有觉得尴尬,反而巧妙地说希望自己的这幢房子“比他的皮帽来得牢靠”。[8]不同于《活着》中父亲朴素的生存智慧,《追》中父亲的智慧更多的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智慧与幽默是苦难的溶解剂。两部作品对于老一辈智慧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主人公经历的诸多苦难时,还能在心中抱有前方希望的曙光。
(二)甘于奉献的家珍和哈桑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为了家庭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女性,《活着》中福贵的女人家珍就是典型的一例。在福贵还是一个纨绔子弟时,家珍就对福贵的取笑和殴打表现出她作为传统女性的逆来顺受。而在福贵家境破败之时,家珍更是不离不弃。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时照顾一家老小,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与福贵共同撑起这个家,最后得了软骨病也是一刻都不想着歇息……家珍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在《追》中,哈桑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