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庄子心灵与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docVIP

7.14庄子心灵与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14庄子心灵与谐境界探析心理发展与教育-

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探析 (曹卓 吴春梅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庄子以“道”为理论渊源,以“齐物”为得“道”的关键,将自己追求的“才全”至“逍遥”的心灵和谐境界与“无为”的四种修心方法相结合,从心灵视角宣扬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并融会贯通于“道”家文化,展现了庄子的心灵智慧。 [关健词] 庄子;心灵;和谐;意义 和谐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所遵循的精神价值。在先秦战乱的百家争鸣时期,儒、墨、法、道等各学派的和谐思想都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心灵和谐是庄子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庄子》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典藉,集中展示了庄子的心灵和谐境界。 1.庄子心灵和谐境界的基本内涵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自在自得的心灵和谐境界跃然纸上,令人向往。主要包括“才全”之境和“逍遥”之境两个层次。 1.1“才全”之境 庄子在(《德充符》)[1]中对“才全”的阐述是,“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生死存亡,贫富差距,贤与不肖,寒暑交替等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的规律,如同日夜交替,而人的智慧却无法窥见它的始源;所以它们不足以扰乱我们心灵的平和,不至于侵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心灵保持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快乐,就能使心境如日夜一般无间断的与万物融合在春天般的气息中,使心灵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这就叫做心性完美无缺。庄子告诉我们遵从心灵的本性,忘掉贵贱、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生死这一切纷扰的外物,保持心境的虚无和空明,并持之以恒,便能使心灵趋于和谐。 要达到“才全”需要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是“知”,知而心无所畏惧;其次是“忘”,忘而心清明虚无;最后是“容”,容而心安适和谐。 “知”是指,知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源于自然天成,而有限的人类智慧无法打破不亘的自然规律。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大自然,会使人内心迷乱,偏执,所以我们在行为上顺应自然,但在心灵上可以无所畏惧,不让变化的万物侵入我们内心深处,扰乱我们心灵的本真。正因此,我们要“保始”和“守宗” 。所谓“保始”,即“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德充符》)[2]保持本始之天性者,无所畏惧。所谓“守宗”,即“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3]深知不能凭借,依赖外物,心灵便能顺应外物的变化但不受外物的变化而改变,仍保守其自然之性。 “忘”包括“忘物”、“忘情”和“忘己”。庄子认为天下、是非、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生死这一切都是影响心灵本性的外物。“忘物”是指忘掉心之外物。在(《田子方》)中,庄子说:“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4]忘掉得失祸福这些隶属于自身的外物,是知道自己的珍贵而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丧失本性。此之谓“忘物”。在(《应帝王》)中,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联。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5]不是要我们放弃名誉,丢弃谋略,不为尘事,舍弃智慧,丢掉自身,而是告诫我们不要沦为名誉的臣子,谋略的城府,尘事的负担,智慧的主宰,自身的奴隶。也就是说不被心灵的外物所主宰,忘掉这尘埃之物,不被其异化,保持心性的清明和虚无。圣人逍遥自得,把智慧看作是祸根,把盟约看作是禁锢,把推展德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贾的行为,故能心清明虚无。“忘情”是指,不因好恶而损害自己的心性,顺任自然而不人为去增益。“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固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6]。“忘己”是指,任何际遇都欣然接受,忘掉生死病残,恢复自然的本性,不用自己的心志去损坏天道,不人为的去帮助天道;即不要急功近利,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违背万物的自然规律。“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7]。总之,做到了“忘”,心灵便剔除了杂物,还原其清明虚空的本性。 “容”是指心灵能承受万物之重,不但能顺应众物的变化而不失其性,而且能与外物和谐融通。“使日夜无郤,而与外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德充符》)[8]。如日夜一般,没有间断的与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机里,发自内心的接纳外物而能适时顺应,使心灵与外物融通于和谐之中。“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9]。注重修心的人不受悲哀欢乐,知道无可奈何的处境却能安于天命,顺应自然,修养心性,这是道德的至高境界。足见庄子尊崇的心灵之境是,面对外物所引起的欢喜或悲伤,都能安然接受和泰然处之的人生哲学。“至人”形象亦是“容”的完美诠释。“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