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雨水集蓄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与管理 中国水利学会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 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李元红 雨水集蓄利用的基本概念 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 Association,IRCSA)和我国2001年颁布的《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把雨水集蓄利用(Rainwater Harvesting )定义为:采取工程措施对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也就是说它有专门的收集雨水设施设备,有专门的储存雨水工程或设施,有专门的高效利用方式。 与传统雨养农业以土壤为雨水储存介质相比,这种工程措对雨水收集效率和调控能力会更高。可以说雨水集蓄利用是人们利用雨水的较高阶段。 是缺水地区唯一的生活水源 在无地表水、地下水利用地区或开发利用十分困难的地区,群众生活用水只能依靠天然降水来解决; 另外,对部分山丘区的散住农户,目前规划的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地区也需要收集雨水用于生活。 在季节性缺水和海岛地区用来解决生活用水 海岛地区淡水资源十分短缺,年降水量虽多,在1000mm以上,但年内分布不均,(集中于梅雨和台风季节)。 海岛地多为石质山区,持水能力很差,往往一场降雨过后干旱就接着发生。同时因人口稠密、城镇生活和渔业用水量大,故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此外,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咸不能利用,常需要从大陆运送淡水,成本高。 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对缓解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作用。 在雨养农业区用于旱季补充灌溉 实践证明,利用雨水作为补充灌溉水源可以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卡脖子”旱问题,特别是抗旱保苗的作用尤为突出。如西北、华北地区的春旱往往会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这些地区对实施雨水补充灌溉具有迫切的需求。西南石山区和中部易旱区,季节性干旱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利用集蓄雨水进行高效节水灌溉深受农户的欢迎,需求十分迫切。 为实施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水分条件 雨水就地富集利用(梯田、鱼鳞坑、覆膜栽培等)提高了土地持水能力,为农民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山区植被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甘肃省的统计,2004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了70余万亩,有40万亩荒山荒坡种了树,而雨水集蓄系统为林草栽种提供了水源,使林木成活率达到70%以上。 为回补城市地下水和营造绿色景观 有部分城市利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实现地下水的回补,还有许多城市利用雨水营造的河湖景观,绿化美化环境。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概况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概况 我国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涝池塘坝拦蓄雨水利用的历史记载,水窖修筑历史至少也有数百年。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在 80 年代后期,这一思路得到迅速发展,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1995 年 6 月,北京举办了第七届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大会,并分别在兰州、徐州召开了第一、第二届全国雨水利用学术讨论会,2003年中国水利学会成立了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成立了雨水利用研究所,并成立了国际雨水利用培训中心,许多大学、研究所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目前,我国主要开展农村雨水利用的研究应用较多,对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概况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概况 三、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与设计 工程规划 主要任务 (1)明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任务与综合利用要求,即明确该工程的任务是以灌溉为主还是以人畜供水为主,或是既有灌溉、又有人畜供水或兼有小型加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要求。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论证建设其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根据当地降雨条件、集流条件、生产与生活用水要求及水量平衡分析结果,确定工程规模; 工程规划 主要任务 (3)根据地形、作物种植和集雨条件等情况拟定总体布置方案,选择适合的集流方式、蓄水工程类型、灌水方式,合理布置集流场、蓄水工程、供水与灌溉设施。 (4)进行工程建设费用估算,并进行经济评价。 (5)研究工程实施程序和措施及运行管理方式; (6)综合评价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规划 主要原则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开采利用困难,降雨量稀少的地区,或虽然降雨充沛但因时空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的地区。 (2)应以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为原则。发挥规模优势,有利实现区域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获得最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