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
中 国 计 算 机 发 展 史
开篇语: 从 1953 年 1 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 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 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 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 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 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 1947~1948 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 (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 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 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 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 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 1950 年回国,1952 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 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 12 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 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 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 组织了计算机设计、 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 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 习和考察。
同年, 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 同时编写了我国第 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 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 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 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 738 厂)共同承担。 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 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 根据(前)苏联提供的 M-3 机设计图纸 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 1958 年 6 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 月 1 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 103 型计算机(即 DJS-1 型),共生产 36 台。103 机,字长 31 位,内存容量为 1024 字节,当时 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 3000次。
作为建国 10 周年献礼,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 104 机。1958 年 5 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 机)研制, 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 -II 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 的科研人员与 738 厂密切配合, 1959 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于 该机共有 4200 个电子 管,4000 个晶体二极管,由 22 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 39 位,每秒运行 1 万次,1959 年建 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 7 台。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电子计 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 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103 和 104 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 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 填补了我国计算 机技术的空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在研制 104 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 1960 年 4 月研制成功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 机。该机字长 32 位,内存容量为 1024 字节,有加减乘除等 16 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4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 119 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 运算速度每秒 5 万次,参加 119 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 250 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在原子弹(104 机)和氢弹(119 机)研制中发挥了作用。由于帝 国主义的封锁政策, 我国开始研制只能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 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的技 术路线, 119 机花了五年才研制成功说明在当时条件下一切从头做起研制大型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七年级蚵寮国中.doc
- 七校园IT架构虚拟化平台技术要求.doc
- 七年级使用显微镜.ppt
- 万向华立娃哈哈等企业考察报告.doc
- 万向传动装置的功用组成和类型.ppt
- 万有引力定律单元复习题.doc
- 万科房地产报告.doc
- 万州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doc
- 三D四答案B关键知识点.ppt
- 三上下艺文.doc
- (4篇)XX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汇编12.docx
- 汇编1154期-在培训班上的讲话汇编(3篇).doc
- 汇编1173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076期-主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doc
- 汇编1177期-学习心得体会汇编(3篇)112.doc
- (6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汇编.docx
- 汇编1166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担当作为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174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教育13期-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参考汇编(3篇).doc
- 汇编1458期-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纲参考汇编(3篇)12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