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1-11-10-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整版).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11-10-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整版)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aims, goals, and objectives 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 aims of education)是总体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最终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中。 Aims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p46) E.g. To create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o inculcate(谆谆劝导、教育) democratic values are broadly phrased in statements are long term generally apply to system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schools. 培养目标(educational goals, goals of education)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不同的教育目标。 goals Many writers agree on common goals for schooling such as academic, vocational, social and personal. objectives 课程与教学目标(curricular objectives and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 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Objective 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8-143.) 目的和目标术语的区别 目的是价值论层次, 可归属努力的范畴; 目的是总意图,属上位概念, 具有理想性、方法性和指针性。 目的作为教育意图的综合说法, 通常表示教师为学习者所作的打算; 目标是操作层面, 可归属手段的范畴。 目标类似于流水线上的产品, 并附带有达成的手段, 属下位概念。 目标作为课程开发及教育技术学的术语更具体地规定了学习者最终的行为成效。 当行为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课程与教学领域被进一步强化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楚,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种被越来越明确、具体、细致分析的倾向。 但晚近的研究认为,这三者的制定应模糊一点,以为人的发挥留有余地。 Relationship Aims are given specific emphasis by goals. Goals are actualized by objectives . Objectives are implemented in instructional event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structional events and leaning outcomes are given direction by objectives. Objectives are justified by goals. Goals are shaped by aims.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p59-62)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任何课程与教学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W.H.Schuber)的见解,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 普遍性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E.g.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柏拉图把“有德行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 普遍性目标的优势: 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由于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做出解释,以适应各种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 普遍性教育目标的缺陷: 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受日常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