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主义治疗
案例短片欣賞 案例說明: 蘇珊,27歲,因感到憂鬱而前來接受治療。她說她「討厭自己」從離開大學後就變胖許多,她覺得自己注定會孤獨地度過餘生。 她說道:「我沒希望了,大學時代我很受歡迎也很有魅力,但我現在這個樣子,沒有一個男人會再多看我兩眼。」…… * 女性主義治療 鄭宏亙吳光喬吳康民 馮子傑張俊林 初版1.2Version 第一節 : 導論 女性主義治療 導論 女性主義治療將「性別」與「權力」視為治療歷程的核心 女性觀點提供了獨特的方向,並能補足各治療理論中幾乎由男性所建立起的理論之不足 (先前的諮商理論皆是由男性所建立的,是否真能完全滿足女性案主的需求?) 女性主義治療-了解加諸於女性身上的心理壓迫與限制是本治療的中心概念。 歷史與發展 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女權運動,意識覺醒成為一個團體,並促成各類女性服務機構的成立 早期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壓迫性的關係,如同「病人與長老」(Chesler,1972),而女性主義則解放了這種觀念與限制。 新技術的產生,例如:去階級性結構(nonhierachical structures)、資源與權力平等共享、賦權(empowerment)等 女性主義的基本信條:「個人的即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 」,焦點來自於治療上採取的立場,主張揚棄各種來自於文化上與治療上對女性的成見和限制。 1970年代,各女性心理學相關研究機構陸續成立,但理論尚未清晰。 歷史與發展 1980年代,實體理論漸趨成熟,尤其女性主義分析理論、女性主義家庭治療、女性主義生涯諮商等理論系統有重大的整合。 女性主義的哲學在此時主流分成四種: 主要性質 治療目標 自由女性主義 (liberal feminists) 盡量消除工作與社會環境中的偏見 個體賦權、尊嚴、自我實現及平等。 文化女性主義 (cultural feminists) 強調男女差異性,主張使社會女性化(feminization) 為社會注入以互助為本的價值觀。 激進女性主義 (radical feminists) 將治療視為改造社會為目標的政治事業,並實際行動。 轉變性別關係、改進社會制度、增進婦女在性與生育方面的自覺力。 社會女性主義 (socialist feminists) 同樣為改造社會為目標,但是考慮到階級與種族等各類形式上的歧視。 轉變社會關係與制度。 歷史與發展 女性主義的新發展理論:來自於70年代早期開始的有色人種與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對古典女性主義的批判。 女性主義未來將持續潮消除與包容各歧異性並推動轉變社會的觀點,並維持共通的理論架構。 第二節:主要概念 女性主義治療 第二節:主要概念一、人性觀 傳統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 *男性中心理論 (androcentric theory) *性別中心理論 (gendercentric theory) *種族中心理論 (ethnocentric theory) *異性戀中心主義 (heterosexism orientation) *內在心理取向 (intrapsychic) 決定論 (determinism) *性別中立 (gender-free) *變通性 (flexible) *互動論 (interactionist) *全人發展取向 (life-span-oriented) 二、女性主義對人格發展的觀點 社會性別角色期望 Chodorow: 婦女身為孩童最原始、直接的養育者與照顧者,正是男女之間心理差異起源。 Gilligan: 聯繫性(connectedness)與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是女性發展的中心概念。 Sandra Bem:「性別基模」(gender schema) Kaschak:「性別化生活」(engendered lives) 三、挑戰女性傳統角色 Basow: 性別刻板印象乃是社會控制的強力運作結果。 而Corey和Corey(1997)摘要出某些與傳統角色有關的特徵: * 人們期待女人要比男人表現出更多的溫暖、 善於表達以及撫育等特質。 * 女人不該表現出獨立的心靈。 * 女人在傳統上被看作是情緒化、靠直覺的。 * 傳統上,女性角色要有順從被動、家庭取向等特質 才符合人們的期望。 * 人們認為女人「天生」就比較在乎人際關係而 對成就較沒興趣。 四、女性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一)個人的即政治的 女性主義實踐的一項基本目標即是「社會轉變」(social tran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