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全国卷讲座(三)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

突破全国卷讲座(三)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破全国卷讲座(三)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突破全国卷讲座(三)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一、文言断句1.设题特点客观型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2.解题策略(1)掌握断句题的五大着眼点着眼点方法与技巧名词、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虚词“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自位置要牢记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文言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孰与……乎”“如……何”“况……乎”“何……(以)……为”等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排比、对偶、互文、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冀兵临蜀蜀民翘首以盼”使用了顶真手法,“蜀”是前句之尾,也是后句之首,即“冀兵临蜀/蜀民翘首以盼”(2)断句题考场“四步走”第一步: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确定必断之处或不可断之处。第二步:对比选项差异,排除相应选项。第三步:重新审视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第四步:重新对比,检查验证。【例】(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技法演示】第一步: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有人有母却不知孝敬。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进行初步断句,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故在“失母”后断开。第二步:对比选项,排除C、D两项。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用以上掌握的各种断句方法重新审视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以确定最佳选项。“独……欤”表强烈的反问语气,“独”前应断开,排除A项。第四步:重新对比四个选项,检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选择B项。二、古代文化常识1.设题特点从阅读文本中选出包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4个,用“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为题干,要求考生利用积累的文化常识对选项作出正误判断。2.解题策略(1)调动储备,准确再现面对试题,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凭借平时扎实的识记和积累,再现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从而准确答题。高效积累的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分类积累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②联想积累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2)联系教材,按图索骥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游抒情,一般都会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因此,解答文化常识题,可联系教材,检索所考查的词语,回忆该词语在课文中的相关注释,从而确定试题选项对该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5题C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对此我们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召有司案图”,回忆课文中对“有司”的注释,“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来进行判断。(3)剖析选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