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3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23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4.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2016·北京卷,16
2016·江苏卷,5
2015·北京卷,15
2015·福建卷,17 侧重于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同一时期思想家主张的异同;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三者命题分值:2~16分考点一 宋明理学
1.形成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__三教合一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__理学__”。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__伦理道德__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__格物致知__”,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__三纲五常__;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陆王”
①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__理__”的主张;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__心外无物__”“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__知行合一__”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018·河北石家庄重点高中摸底)理学家张栻提出:“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由此,张栻??为辨义利有利于( B )
A.提升自我修养 B.解决实际问题
C.完善儒家理念 D.提高治学意境
解析 由材料可知,理学修养的“治己修身”与“治国安邦”是统一的,“治己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理;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江西洪城水业环保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勤岗工作人员【2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棉浆粕碎纸机的结构设计》11000字.docx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pdf VIP
- 感谢信、邀请函、祝贺信、申请信、建议信等学案高考日语应用文作文.docx VIP
- 2024育婴员培训课件课件完整版.pptx VIP
- 同步辐射装置及其应用.ppt VIP
-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项目技术方案(完整详细版).docx
-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件-散文-弈喻.ppt VIP
- 学术交流活动执行计划.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