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受众心理与明代戏曲刊刻
uel and adapta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formation of classic dramatic, such as The West Chamber.
[Key words] Audience Psychology Dramatic of Ming Dynasty Publication
戏曲受众包括读者、观众和演员。他们在长期阅读或观看戏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模式,比如喜欢才子佳人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简洁明白的语言、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就使作者在创作时需要照顾受众心理。如《李丹记凡例》云:“悲欢离合之处,力脱蹊径,中间变幻百出,脉络自贯,令观者不厌。”[1]《蝴蝶梦》的本事源于《庄子》,谢国在《凡例》中指出:“编中多用《南华》事实,则说白不得不引用《南华》语。然《南华》文辞玄奥,观者尚未了然于目,听者安能了然于耳?屡欲易以家常浅近语而不能,抑且不敢。稍微芟繁就简,使听者即不尽解,或不甚厌而已。”[2]
那么,受众的心理对于刊刻者来说,又有怎样的影响呢?一方面,满足受众对作品的期待视野,如受众看到精彩表演后,希望得到案头之曲;或为了阅读起来更舒适,而渴求刊本形态发生变化;或看完作品后潜意识里开始幻想续集的情节。另一方面,超越受众的期待视野。新事物使受众产生新鲜感,刊本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给受众带来惊喜之余拓宽了他们审美标准。可见,受众心理对于戏曲刊刻非常重要。对于家刻来说,质量高的刊本更利于亲戚朋友间流传。至于坊刻,受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更加关注受众心理的需求,以增强刊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受众这些心理,刊刻者从多方面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戏曲刊刻事业的发展。
1 受众心理与戏曲刻本的产生
受众心理影响了戏曲刻本的产生,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受众喜读心理使作品以刻本的形式流传。如胡天禄《劝善记跋》指出:“好事者不惮千里求其稿,赡写不给。乃绣梓,以应求者。”[3]在词曲仍受鄙视的明代,一些文人的写作只求自娱自乐,而不是广传天下。这种秘而不传的创作心理使受众无缘目睹他们的作品。有幸被刊刻的,大多是作者友人或书商根据受众的需求拿去付梓的。《劝善记》得以刊刻,正是因为受众看到珍贵的抄本,或是看到戏班的表演,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李开先介绍《打哑禅》《园林午梦》的刊刻缘由时说:“借观者众,从而失之。失者无及,其存者恐久而亦如失者矣。遂刻之以木,印之以楮,装数十本,藏之巾笥。”[4]戏曲受欢迎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则很容易丢失。因此,受众喜读的心理有时也给作者带来麻烦,为了保存作品,又让受众广泛阅读,只好求助刻板。
其次,受众喜读心理使戏曲刻本被翻刻、重刻,从而产生众多版本。这种阅读心理或缘于刻本被抢购而空,如凤馆刊《刻李王二先生批评北西厢序》认为,《西厢记》得到李贽等名家的评点后更加畅销,以致“鸡林购求,千金不得,慕者遗憾”,所以“顷余挟箧吴越之间,谒掌故,得二先生家藏遗草,归以付之杀青,为自叹王关功臣”[5]。或者缘于对刻本的不满,如少山堂刊刻的《刻出像释义西厢记引》云:
盖此传刻不厌烦,词难革故,梓者已类数种,而货者似不惬心。胡氏少山,深痛此弊,因恳余校录。不佞构求原本,并诸刻之复校阅,订为三帙。《蒲东杂录》录于首焉,补图像于各折之前,附释义于各折之末,是梓诚与诸刻迥异耳[6]。
这些说辞似乎有打广告的嫌疑,但是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未尝不是如此。《西厢记》刻本众多,但是伪托本、拼凑本也不少,所以受众仍然“不惬心”,盼望更加精良的版本出现。
再次,受众“慕名”心理使戏曲刻本提前发行。虎耕山人《蓝桥玉杵记凡例》云:“本传兹因海内名公闻多渴慕,故急刊布,未遑音释,重订有待。”[7] 书坊为了抓住商机,连注音和释义也顾不得了。汤显祖“四梦”在明代甚是流行,张弘毅本想出一套《玉茗堂四梦》,但最终是将“几令西厢减价”的《牡丹亭》先行发刊。他在《凡例》中说:“本坛原拟并行四梦,乃《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因以此本先行。”[8]考虑到受众对刊本的热切期待,张弘毅只好临时更改出版计划。
最后,受众解读作品时的猜测心理使戏曲刻本产生。《紫箫记》是汤显祖的处女作,根据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题材而创作的,但写到三十四出就搁笔。他在《紫钗记题词》中说:“往余所游谢九紫、吴拾芝、曾粤祥诸君,度新词与戏,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诸君子有危心,略取所草,具词梓之,明无所与于时也。初名《紫箫》,实未成。”[9]受众没有看到完整的剧本时,就开始揣摩作者创作意图是什么,总喜欢将虚幻的剧情与作者的真实人生相联系,就像现在的索引派解读《红楼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