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娃娃教育要从母亲抓起
娃娃教育要从母亲抓起 摇摇篮的手将推动世界,专家呼吁——娃娃教育要从母亲抓起?“现在的孩子真让人看不懂”、“孩子真是学坏容易学好难啊”,这些都已经成了很多妈妈们的口头禅。虽然《三字经》上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但几千年来,中国大多数家庭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教养子女的责任,其实主要还是由母亲来承担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母亲教育”的新主张。国内首个“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交通大学教授王东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即凭着感觉、本能来教育孩子。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母亲,完全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摇摇篮的手必将推动世界,这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娃娃教育,则要从母亲抓起。明天是母亲节,让我们在向母亲表示感恩的同时,也来关注母亲教育这一既是家庭小事、也是国家大事的重要课题。中国“母亲教育”呼声日响
在孙云晓之后,众多青少年问题专家开始了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探讨。2000年4月,华东交通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在著作《发现母亲》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人类和中华民族的未来”。2001年第一期《中国青年》杂志评选“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王东华成为在“家庭教育、母亲教育”领域惟一入选的青年学人,这也让让母亲教育逐渐受到普通人群的关注。王东华告诉记者,在他对母亲的“十大发现”中,特别强调母亲的“潜教育”:“中国家长目前所执行的教育大都是‘显教育’,就是‘言传’,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怎么做,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就会犯错误,我就要惩罚你。但是这种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做法,孩子不一定乐意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中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曾经抱怨过父母尤其是妈妈太唠叨。其实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最经常跟孩子在一起的,他们应该学会‘身教’,就是直接做给孩子看,这是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妈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人提醒过她们,作为教育者的她们自己也要再受教育。”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己也升级当上了父母,“双独子女”的教育问题再度引起了国人的重视。2004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建议,把母亲教育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成为一大热点。
母亲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王东华所说的“自然母亲”,已经有了自我教育的意识,近年来大量家庭教育类图书的畅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与癌症英勇奋战的少年子尤的妈妈,被很多普通妈妈当成学习的榜样。推出成功母亲教育心得《架个天梯给孩子》、《母亲送给孩子的10件礼物》的王开敏,因为其科学的母亲教育方法,被誉为中国“母亲文化研究第一人”。
王开敏是国内少数“自觉妈妈”的典范,当儿子艾天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就定了一个教子计划: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灵、开朗性格的阳光男孩。当其他家长在节假日里带着孩子去参加课外培训班、补习班时,王开敏却坚持“我的孩子不培优”,坚持对儿子进行个性化教育。2002年,艾天不仅如愿以偿地叩开了美国威里斯安大学的大门,而且在高手云集的竞争中,以617分的托福成绩战胜了几位托福满分的对手,获得了18万美金的全球最高的奖学金——— 弗里曼亚洲奖学金。
王开敏的思路给了很多妈妈启示:“母亲文化的建立,是倡导女性将母亲当作事业来经营。在儿子0-6岁时,我的母亲天职最为重要,我是导师,孩子的习惯、思维模式要建立;孩子6岁以后,我就是助教,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儿子上大学,我就是学生,儿子教我很多新生事物和技能,比如电脑,我和儿子经常互动学习;再以后,我就要做回到小孩,被孩子呵护了。”.
“重智力轻德育”是最大误区
2006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再一次给了我们在国际视角下,审视中国家庭教育十几年来变化的机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是课题组组长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这次调查当中,有几组数据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调查显示,中国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正相反。中国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常他们一有要求,父母基本上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满足。可是孩子们却认为,父母给他们的投入并不多。我们分析发现,其实孩子们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父母多样化的关怀和综合投入,尤其是精神关怀层面的东西。比如,中国的父母能够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中国的父母表扬孩子的最少。国外的学校里开运动会或集体活动,父母即使请假,也要亲临现场给孩子加油助威。可是在中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