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育种学课程论文
微生物诱变技术研究进展
戴泽翰 08植物保护微生物1班 200830200508
摘要:人工诱变微生物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的优点,在生产和科研中被广泛应用。常规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三种。今年来三种诱变育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就三者今年来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进展
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是生产和科研中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育种方法。使用诱变育种,可以使菌株研发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在发酵工程育种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物理诱变技术
物理诱变通常使用物理辐射中的各种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射线等。近年来,离子辐照、微波、超高压诱变育种也成为诱变育种的新方法。
1.1离子辐照诱变
离子束具有高传能线性密度(Let),且在射程的末端还有尖锐的电离峰(Bragg峰)。这使重离子能在生物介质中产生高密度的电离和激发事件,同时产生的高活度自由基造成间接损伤,从而引起较强的生理生化作用,可引起染色体的重复、易位、倒位、缺失或使DNA分子取代、补充、断裂等。有学者(张宁等,2008)通过10k eV氮离子(N+)注入β-胡萝卜素生产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筛选得到2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0%的高产菌株,经过多次传代试验表明该菌遗传稳定性较好,并对pH值、温度、转速等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使β-胡萝卜素的产量达到2.2 g/L。另有学者(赵南等,2010)向井冈霉素产生菌注入能量10k eV、剂量15×下1013 个/cm2氮离子实施诱变,再生培养后单菌落接斜面上摇床进行效价测定,筛选高产菌株。结果获得诱变菌株9275#,其有效A组分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33.52%,且具有高的遗传稳定性。
1.2微波
微波作为1种高频电磁波,它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能刺激水、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极性分子快速震动,这种震动能引起摩擦,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产生作用,因此可以使得单孢子悬液内DNA分子间强烈摩擦,孢内DNA分子氢键和碱基堆积化学力受损,使得DNA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学者(徐伟等,2010)采用带水循环冷却装置的微波设备,对紫红曲(Monascus purpureus)进行诱变处理,研究微波辐照功率和辐照时间对红曲霉菌的致死规律和突变规律,获得微波功率和时间的最佳辐照剂量,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500W、辐照时间80s时,得到突变株W5S8,液态发酵产橙色素色价为16.38U/mL,较原始菌株橙色素色价10.26U/mL提高了59.62%,连续遗传5代,产色素性状稳定。在低产双乙酰值酵母的筛选研究中(申文波等,2010),采用微波诱变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相结合的方法对出发菌株2.003进行诱变,以筛选出产双乙酰值低的酵母菌株。小试实验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B82的双乙酰生成量下降了40%;经大生产试验,突变株B82双乙酰峰值低、还原快,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3超高压
高压导致细胞体积减小,胞内物质浓缩,使得先前互不接触的各种酶、蛋白质及核酸类物质接触,这种接触必然会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反应发生,如DNA在高压下会与切割DNA的核酸内切酶接触而使得DNA发生变化。研究发现, DNA在高压长时间处理下, DNA合成对压力敏感。高压可以影响到DNA的超螺旋结构,甚至影响DNA母链的解旋,还使得DNA失去紧急修复的应急反应(SOS)机制。有研究人员(王岁楼等,2007)利用超高压技术对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 NR06进行诱变处理,在300 MPa处理10min时获得一突变株NR06-H39,其β-胡萝卜素产量达到9.64 mg/L,比出发菌株NR06的6.30 mg/L提高了53.02%,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另有研究 (杜双奎等,2011) 报道,在对初选的细菌纤维素菌株J2进行超高压诱变,试验结果表明,超高压诱变压力、时间对细菌纤维素菌株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细菌纤维素菌株高压诱变条件为压力250 MPa、时间15 min、温度25℃。经超高压诱变,获得产纤维素能力高、遗传稳定性好的诱变菌株M438。
2化学诱变育种技术
化学诱变的作用机制与物理诱变剂有很大区别,化学诱变剂都是与DNA起化学作用。化学诱变剂往往具有专一性,它们对基因的某部位发生作用,对其余部位则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诱变剂具有定向突变的应用意义。常用的化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