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养生文化 主讲人:乾 泉 文化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现东方文化书院执行院长国家知识更新工程“国学与和谐企业文化”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国学教育工程总发起人,北大、清华、人大、上海交大、浙大客座教授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Physical Edcation)或“体操”(Gymnastics)的概念,但有养生这一传统的词语。 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养生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 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1、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基间的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2、神:指人本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 3、形神之间的关系: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嵇康《养生论》) “形全不敝,精神不散”。 ——《素问·上古天真论》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 《素问·疏五过论》 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生;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 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兼顾,形神共养,不可偏废。只有形神统一,才是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才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段。 4、养身需先养心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艺文类聚·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古代医学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 即“神”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5、养生中的形神观与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无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 “人所以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拥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虚静养神,凝神益智 这一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老子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 十九章) 庄子进一步提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静养——对生命的轻抚 其手段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 动则生阳,可以增强人的精
文档评论(0)